感谢主!以上我们已经学了三讲,现在简单复习一下。
第一课是从教会转型的角度去看整个小组事工的推进和发展,假设没有意识到小组的推进是教会转型,他们的小组就很难发展到一个理想的地步。许多教会在推广小组事工时,只是一周多一次聚会,没有意识到教牧转型,结果因为聚会太多,反成为了重担,小组做得也四不像,所以要推进教会的小组事工,就需要下决心预备教会的转型。
第二课讲到小组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特点就是人少;在一起的互动、讨论、交流,是大聚会人多无法达成的。若不知这一特点,带小组仍然成为“一言堂”,就与传统聚会没有什么区别。许多教会的小组做成了“小礼拜”,就是因为不懂得小组互动的特点,若不能有互动,建立小组就没有必要。
第三课从“圣经的依据”这个角度去看,“小组模式”到底在圣经里面有哪些的教导,其实不只是我们所讲的那几个方面,还有很多,我们只提到摩西的管理(小组的管理)、耶稣的训练(小组的训练)、使徒耶路撒冷教会的家教会的牧养和当时使徒教会或者初代几百年的家教会的发展。这些都是让我们看到教会运用“小组模式”的依据。其实还有很多,包括圣经里面讲到很多肢体的生活、团契等等。
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仔细地讲解这一些内容。我们若要做小组,对小组的互动交流和特征就要明白,不明白你就是盲目跟从。若盲目跟从,别人做得好,你却不一定能做好。小组的原理其实就是互动就是交流,透过互动交流要达成目标;就是参与和分享,每个人都参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一些的感想、心得等等都分享出来,这是小组的特征;小组人少易亲近,它的亲密度不是一般的,关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般的;还有小组为什么称弥4.2小组?我们知道生命的基本的单位就是细胞,细胞有一个特征就是倍增,一个健康活跃的细胞,一定会快速度地倍增繁殖,这些都讲出了小组的特征。
下面我要与大家分享第四讲《纵观社会历史轨迹》,小组是一种模式,我会带大家站在社会各界的广度和教会历史的长度去了解、认识小组,这样让我们站得更高一点去看小组的模式,是一个怎么样的模式?在这一课里面主要会跟弟兄姊妹讲到:“小组的模式是不是只有教会去用呢?社会上有没有用这一种模式?”有,很多。所以这一课会告诉大家,小组是一种工具,让我们纵观社会看看社会上的人要达成他们的目标,也是运用小组,可见这是一个好工具,好工具大家都用。就好像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电视机、摄像机、电灯等等很多设备,只有基督徒在用吗?只有哪个单位在用吗?只有哪一个部门在用吗?不是,这些工具能够更好地达成人做事的果效,大家都在用。小组也是一样,现在我们来看看:
一、好工具社会各界都在使用
社会各界又是怎么样使用小组去达到他们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思想这个方面呢?为要让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更加合理地去看待小组。其实小组的本身它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它只是一个工具,不要把小组的本身看得很属灵、境界很高。不存在属灵不属灵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工具。这是个好工具,所以大家都来用。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先看看:
1. 军事界
有没有用小组?有,很多!摩西的十夫长管理模式,在当时部队的编排就是十夫长、五十夫长、百夫长一样;古罗马的军队就是这样,圣经里面常常让我们看到百夫长、五十夫长等等。我们来看中国的部队,部队里面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班,不是排!三个班才是一个排,中国部队里面一个班多少人?其实不同的部队它根据自身的体制,每个班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大概是十个人上下。有少于十个人的,有多于十个人的,最少不会少过三个人。而最大的班呢?根据中国部队里面的每班人数限制最多不会超过十二个人;再如部队里面的炊事班中的炊事员几个人?一般就是四到八个人,这是炊事员的小组人数;部队中炮兵每个班多少人呢?是六到九个人;陆军部队呢?每个班一般是六到十五个人。“班”的概念其实就是小组。范围小,人数少,根据不同的情形然后合理地做人员的调配,这是我们看到中国部队里面利用小组的模式要去达成他们军事上的目的。
我们再看罗马军团基本的单位也是小组(六到八个人);原来美国最开始的时候不是有土人叫印第安人吗?印第安人的野战部队多少人?十个或者十一个人;在一些影片中我们看到,突击部队是很厉害的,对吗?也是一个小组七到和个人,他们这样的编排就是利用小组的原理;在十九世纪英国的皇家海军每组人是多少呢?四到八个人,都是小组;美国的特种部队在伊拉克的时候,平均每个组不到六个人,因为他们在执行特殊的任务,就是秘密的小型的一些活动,人多的话会有其它的麻烦。这是我们看到军事上为了达成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组织就是利用小组的原理去做得。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大家都知道苏联是军事强国,对吧?很少有国家打败苏联。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人叫做拿破仑,拿破仑不可一世,带着百万雄师南征北战。当拿破仑带着五十五万大军要去进攻俄国的时候,当时称“俄国”,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带着两万多名的残兵失败地回国。希特勒也是很厉害的,杀人不眨眼,二战时期希特勒也出动了六十个军团来攻打俄国,结果也是失败告终。曾经有一支部队却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俄国,你们知道是谁吗?是哪一支部队?就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蒙古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打仗很厉害。现在我们不讲他们的军事有多强,我们就讲他的军队组织。蒙古大军的军队组织,一个人就管十个人,连成吉思汗他自己也就只管十个人,就是说他整个军队的管理都是一样,透过小组的这种模式去达成他们的管理。
2. 心理学、社会学
我们再去看心理学、社会学也在用这工具。他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都是怎么样地进行研究?开大会吗?开大会的话最多是做一个报告,对吗?他们进行研究的时候都是个人的吗?当然有个人研究,但是他们更倡导的是什么呢?他们更倡导的是透过小组去做一些研究和讨论,他们发现什么呢?发现透过小组进行的研讨的时候,产生的影响和果效并其间产生的这个兴趣,是个别的思考研究所不能达到的。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它是什么意思?集思广益啊,大家在一起研讨的话,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观点、认识、看法摆出来,集合众人的智慧。若人太多呢?又达不到那个果效,所以社会上很多的心理学家在一起研究的时候是用小组研究。社会学达成他们的一些事工的时候也是用小组。心理学家发现小组的一个辅导叫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比个人的辅导有更好的好处,并且更好地得以发挥。
我们现在就可以举例子来说,假设我们中间有一个人,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去辅导,你在那里倾诉了很多,最后可能心理咨询师给你几个建议就好了。沟通只有两个人,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听这个病人在那里倾诉,这是一对一的辅导;另外一种方式用小组辅导,就是一位心理医生同时预约几个病人都一起来进行辅导。也许有三位女士共同面对感情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找同一位心理医生去辅导,心理医生分别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倾诉,然后这三位患者彼此间有一些互动。大家虽然有类似的状况,但是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团体的辅导中几个病人彼此之间也可以有一些沟通。这件事你是怎么对待的?我是怎么对待的?为什么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就胜过了呢?我为什么这么不容易胜过呢?在彼此有一个比较过程的时候,他就能受到激发。所以这样的话参与的人彼此之间就有一个借鉴。若只有一对一的话,只有一个病人对着一个医生,他就没有其他的借鉴,有时候病人跟病人在一起沟通的时候,能不能够有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也可以呀!这个就是几个人在一起互动,小组互动能够达成它的一些的果效。这件事使心理医生发现了个别的辅导和团体的辅导很不一样,团体的辅导好处更多,病人跟病人之间他就可以有很多的彼此辅导,更好地得到发挥,这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个小组的模式,他们都在应用这个小组的模式去做。
3. 教育界
我们再看教育界也在用这工具,今天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搞教育的人其实都在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做他们的教育?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适合自身的教育路线。当然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教育模式是不一样的。教育一方面让学的人去听,一方面让学的人去把他所听的实践出来。这个就是我们前一课提到的小组训练,就是这个原理。今天的教育界也是很看重小组的形式,就是说很多的教育的发展都是根据小组的原理去做,比如说教育界也会采取小组讨论法、短讲讨论法、专门小组讨论法。还有小组聆听法、小组针对个案的研究,这些都是教育界要透过小组达成他们的目标。我们前面也提到说小组教育和大班教育的果效不一样,就是因为透过小组的教育不只是听,而是把所听的有一个具体的消化。
这方面,我觉得会给我们教会很大的提醒,因为教会一贯的做法只是让弟兄姊妹听、听……听了以后没有很好地消化,信徒自己若是渴慕追求的话他就消化的比较好一点,若是他的信仰是应付式的话,他几乎听了以后没有消化他的信仰,没有消化他所听的。你去想一想:你吃进去的食物没有经过消化系统的话,身体能够得到力量、得到营养吗?他是根本不能够得到营养的。圣经告诉我们教会就是身体,教会很多的方面跟身体是很相似的,就包括教会今天所领受的要透过一个消化系统。普遍发现很多的教会他的消化系统不强,很多的信徒根本没有把所听的道去给消化,“道”听得很多、“经”读得很多、“培灵”培得很多,但是没有多少会消化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去一间教会做训练,问那个教会“一周能听几次道?”有人对我说:“一周听五次道。”一周有五次聚会每一次聚会都有人讲道,听起来很厉害、很渴慕。他们的弟兄姊妹一周听五场道应该说吸收得很好吧?结果发现恰恰相反,听了那么多的道,有几次道吸收掉了?消化了?没有,没有消化。所以很多的教会推进小组的时候倡导小组学什么内容?就是学习礼拜天所讲的道,麦种教会有好几年的时间都是礼拜天讲什么道,小组里面去讨论什么内容,有一个用意是把主日所领受的。在小组里消化。之所以身体能够摄取到营养不是因为吃得多,而是因为消化得好,领受得好。消化得好才能够真正使你所领受的东西成为你的生命。今天社会上的教育也是一样,教育有很多理论性的东西,这些搞教育的人怎么样把他们的那些理论的东西化为实践呢?需要去落实的,就是透过小组去消化、讨论,同样的一个教育的道理,不同的人的领受消化程度一样吗?不一样。正因如此透过小组在一起的交流、沟通、分享很好地得到实践。
今天在教会里面也有这个问题,听道机会很多,实践操作很少。我们是否明白一个道理,从听道到实践之间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什么?消化。若没有很好地把神的道消化掉,怎么去实践呢?透过小组就如一个消化系统一样。社会上的教育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多的教会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可见军事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界等等都在使用小组这个工具达成他们的目标。
4. 工商界
还有工商界在用这工具,今天的工商人士天天满脑子钻想的都是怎样更好地做他们的企业管理?怎样更好地把他们的企业做好?所以工商界很多的企业家会高薪聘请一个善于管理的人,为什么高薪聘请?因为管理妥善的话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远远超出支出的这些薪水,就是说企业值得花这个代价。今天工商界人士认识到一个问题,从企业架构看,上面是经理,下面是部门主管。经理管理下面的部门数量大约是五至六个,最多不超过六个,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因为下面的五至六个部门中每个部门里面的人、事、物都很复杂、很多。假设一个经理管理十来个,十几个,几十个……这个经理根本是不可能达到管理的真正效果的。虽然看上去经理下面就是五至六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有一个部门主管在那里负责,其实一方面经理要跟部门主管建立好关系;另一个方面,这位经理还要去了解每个部门主管下面的整个全盘的情况,所以说这个关系是很复杂的。这就让我们看到:工商管理中看到很多的事情、关系协调、很多的人事复杂的东西。他们也看到监督者、领导者的注意力、精力有限。所以他的管理体系也就是那么样的简单,就是说一个经理下面就是管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做一个沟通就是一个小组。
另外,今天很多的企业都会高薪聘请一些老师过来给他们讲课。我昨天听一个阿姨分享说她的媳妇去接受一个培训,那个企业聘请了一个老师过来,九十万元就是讲一堂课!为什么?那么他们这个老师请来讲了课以后,他们的员工做什么呢?要分组讨论,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听了老师的课还要分组讨论吗?对,消化。因为只是听没有分组讨论的话达不到培训的果效。所以连社会上的人都知道这么做,今天教会里面为什么只教信徒除了听,还是听呢?难道不应该有更新吗?难道不应该有转型吗?这是我们看到工商界它也应用小组。
5. 宗教界
我们再去看宗教界也在用这个工具,他们应用小组原理与模式,去达成他们的活动、宣传和发展。小组是许多宗教用来宣教的工具,用这个工具他们得以迅速地发展。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察觉到一件事,就是很多的异端为什么一下子蔓延得这么快?甚至速度是惊人的。我们的福音有没有传得这么快?没有啊!你看东方闪电前些年闪来闪去全国闪遍了,还闪到国外去,为什么?你说:“有魔鬼的工作。”当然是不假,的确有魔鬼的工作,但是你也不得不去观察和思考这些异端分子是在利用小组的模式、门徒训练的模式达成他们的目的。你看到东方闪电到处去骗人的时候,它有搞很大型的聚会吗?我到现在为止没有听到东方闪电搞什么大型的聚会,但它把一个信徒骗过去,只有几个人在那里聚会,经过几天的培训,然后那个人接受了它那一套理论和教导,出来的时候就马上传那一套东西了。为什么异端邪教要利用小组的模式去达成他们的传播目的?
其他的异教其实也有类似的一些的例子,我们看全球有几个比较大的异端,美国的“摩门教”,还有“耶和华见证人”,另外一个是“统一教”等等。这些异端都应用小组的模式,人不多,这里几个人,那里几个人。我焦急为什么我们教会的服侍者的思路这么跟不上?异端的人为了拉拢人心,为了掳掠人,他们竟能够用这些比较好的工具达成他们的传播目的。我推广小组和门训事工,其实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受到“东方闪电”的刺激。我在想:主啊,为什么?为什么好的工具这些异端拿去用?我们教会却没有用。你看到很多商家所采用“直销”的模式了吗?这种直销的模式就是传福音的模式,那个模式带来了它企业的整个的发展。其实他们都在利用“小组”的团队形式、小组的特征。这是我们看到社会各界都用小组的模式达成他们的目标,并且人们还发现小组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新的意义,这是社会上人的共识。
关于社会上的人怎么样用小组我们就讲到这里,听了以后你的感受如何?好的工具别人用得很好你不用吗?别人用电视、用电脑、用投影、摄影机等,很多的设备达成他们的目标。好的工具教会用还是不用?当然用啊,我前天看了王永信牧师(他是华人中很有远见的牧师)的一个片子,里面提到当网络刚刚问世的时候,他就认识到教会需要透过这些工具去布道,去传扬神的真理。但是教会却总是落后,这是跟带领的人思想陈旧不愿意更新有关系。
二、从教会历史轨迹去看小组
提到教会历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会历史从哪里开始?教会历史从上帝创造开始,旧约里面就有教会,神的子民聚在一起来敬拜神那就是教会;从狭义来说,从新约五旬节圣灵降临,教会慢慢开始发展。我们很简单的来看一下:
1. 旧约时代有很多小组的形式
创世纪里面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挪亚一家,这个是家庭小组。虽然圣经没有记载挪亚一家人如何一起举行敬拜聚会,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家人这么敬畏上帝,他们一定有美好的聚会。挪亚一家人凭着他们一家人的力量就把这么庞大的方舟造起来,不容易啊!这一家人就是一个小组,挪亚一家的家庭小组这是神所使用的,上帝要透过这个家庭小组在那个时代为神做见证。在挪亚以后就看到出埃及记摩西的十夫长小组,这个我们就不多讲了。你再去看当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前,摩西派了十二个人去窥探迦南,这十二个就是小组,窥探迦南是一个小组去窥探,而不是一个人去执行任务,当然这十二个人中间不理想的十二个报恶信,这是不应该的。这个小组只有两个人才是有信心去面对摆在面前的挑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小组。
还有一个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见:大卫王复兴时代,大卫是一个非常懂得敬拜的人,他的敬拜已经进入新约时代的敬拜,大卫知道神的心意,建立一个很大的诗班乐队,二十四个小时昼夜地轮班在圣殿里面侍奉。大卫这个二十四个小时怎么编排的?轮班,每个小时一个诗班。一个班十二个人,这就是大卫运用小组的原理进行在圣殿里昼夜不断地轮班侍奉、敬拜。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个小组人不多,但是这个小组带出的影响力可大了!四个人——但以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但以理大概是他们的组长,他们四个人在外邦的帝国当官,在那个时代抵抗了巴比伦的洪流,为上帝做美好的见证。以上是我们很简单地把旧约里面几个典型的例子摆出来,让我们看到小组模式其实一直存在。
2. 新约中小组模式更为普遍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耶稣十二门徒小组;耶路撒冷家小组;外邦的教会;家里的聚会都是以小组这样的形式进行。现在我们来看使徒时代以后,教会的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的过程里面,其实也不断地让我们看到小组的模式。当我们回顾教会的历史,看到教会没有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前,教会没有教堂,就是在家里聚会。当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到处兴建教堂,教堂盖好了以后像今天我们一样,既然我们有教堂了,有圣殿了,聚会到哪里聚?礼拜到哪里做?祷告到哪里做?就是到教堂啊!另外,当时教会一下子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有一些世俗的东西进来,教会就慢慢地失去了肢体之间的那种亲密,更多的是宗教形式,教会慢慢地世俗化。
①第四、五世纪的修道小组 然后教会发展到第四个世纪、第五个世纪的时候,有一些爱主的人看到教会腐败世俗化,所以他们最早是自己个人离群独居去修道,过着分别为圣的生活。那这些人后来如何呢?逐渐的改变,因为他们发现以个人离群去独居这样的一个修道生活,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他们后来就以小组社群这样的形式,就是一群一群、一组一组地聚在一起,然后以这样的一个形式进行修道,他们发现无论是在灵性上,在信仰的实践上,小组在一起的追求修道和独自一个人的修道,是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们具体地举一个例子来说,你独自一个人在一个深山老林里面去修道的话,你知不知道你的生命到什么程度了?不知道啊,没有可测验的,没有人惹火你,没有人起来跟你作对,你可能悠哉悠哉,觉得自己很属灵很爱主很虔诚,天天过着与世隔绝的、属灵的、与神亲近的生活。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还没有跟人接触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不错;当你跟人一接触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什么来了?自己里面的私欲、火气,很多东西都来了,也就是说只是个人追求信仰成长的话,他的信仰在实践方面很难去真实地流露出来,所以群体是塑造人的,一群的人在一起过日子就要彼此委身。人跟人之间、个体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不一样,当你我有很大的差异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容易吗?比如说一个人个性是很急的很冲的,另一个人是慢吞吞的,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容易吗?一个人是硬得不得了的,另一个人是很软的,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容易吗?有人说话是拐弯抹角的,有人说话是单刀直入的,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容易吗?不容易!所以不同的个体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差异那么大彼此之间会产生什么?摩擦,冲突。在这个摩擦和冲突里面才测试出你的信仰、你的生命、你跟神的关系到底如何?所以你一个人祷告三个小时、通宵或几天祷告灵修得很好,你不要太骄傲,不能够以这个判断你的生命到达什么程度。生命的程度就是你跟人接触的时候就把它考验出来了。
当你跪下来祷告的时候,口里发出“哈利路亚,赞美主”,好像很释放的样子,但是站起来看到那一个跟你有意见的人,就蹬着脚,白他眼睛,心里冒着火,你属灵吗?不属灵!所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一个小群体在一起使生命得到更好地塑造,这是第四世纪、第五世纪的修道者从个人离群独居的修道,后来转变成为小群体的一个社群的形式去修道。
②宗教改革前的弟兄会的小组 在欧洲有一部分人被称为“弟兄会”,弟兄会在宗教改革之前他们是怎么做得呢?他们都是信徒,所以称为弟兄会。他们都是弟兄小组,都是信徒组成的。这里一群信徒,那里一群信徒。你知道在那个时代是什么观念?要一起聚会的话必须由祭司来带领,他们的祭司就是神父以上的,假设没有祭司的带领,信徒是不能够私自地建立聚会,这弟兄会的人呢,他们就很刚强,信徒自发地组成小组,在一起研读圣经并且分享神的话语。他们没有祭司的带领,没有神父的带领,但他们却依然保持纯正的信仰。所以那些弟兄会的人,他们常常就是应用这个小组的模式达成他们的信仰追求。
③在宗教改革期间重洗派的团契小组 有一个派别被称为重洗派,你若学过教会历史会知道,重洗派也是从天主教里面脱离出来的,为什么称他为重洗派?就是比较激进,马丁•路德当时还是比较温和的,重洗派却是比较激进的。重洗派的人不同意马丁•路德一些的做法,认为马丁•路德做得还不够彻底。之所以叫他重洗派,就是说过去天主教的受洗不算,婴儿洗不算,重新再来,信而受洗。重洗派的这些信徒,他们聚在家里举行聚会的时候,常常是用小组团契的模式,目的就是要透过这样的聚会增加信心,增进自己对圣经真理知识的认识。当时瑞士的改教家慈运理曾经发表说:“重洗派的小组使信徒对圣经知识的认识比其他敬虔派的人更加扎实。”这是另外一个改教家看到重洗派的人在一起的小组团契聚会,对他们团契小组的评价。认为这一些人常常在一起小组聚会、研读圣经,在一起学习神的话语,对神话语的认识和领受更扎实。这是重洗派有这样的一个小组的聚会模式。
④马丁•普斯对小组的看法 在当时马丁•路德一开始的时候对小组是认同的,但是后来他在教会不倡导小组,原因就是他担心一旦做了小组,这些重洗派信徒太过激进了,所以就没有在教会里面提倡建立小组。但他有一个门徒叫马丁•普斯,他跟马丁•路德不一样,他认为有必要组成家庭小组来改革教会,他最初只允许一些对信仰比较渴慕追求的人来参加小组。当他推动小组事工时,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各种压力和对他的批评,但是他的信念和行动没有被动摇。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得不像别人所评价的那样极端,因为他真的看到透过家庭小组真的能够给一些弟兄姊妹在信仰上、属灵生命上带来翻转。所以这个马丁•普斯就在教会里面大力地倡导推动小组带来教会的改革。
⑤摩拉维亚教会的小组 教会发展到十八世纪的时候,当时有一间教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间教会,而且是派出宣教士比例最高的教会,就是“摩拉维亚教会”。摩拉维亚弟兄会,都是受到宗教迫害的人走在一起,建立的一间教会。他们带领的人非常地强调小组,当时叫教会中的“小小教会”,他们为什么强调教会中的小小教会?目的就是使教会透过小小教会的活动,更新教会的整体。当然他们的名字当时不是叫小组,他们当时用的名字是“社团”、“班会”或者“小团”等。他们透过这一些的技巧来培养信徒的灵命。他们的小组聚会有什么特征?有团契分享、有彼此纠正,因为距离走得近彼此认识得比较多,我也知道你的缺点,你也知道我的毛病。彼此纠正,还有彼此认罪。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有冲突、摩擦,就需要彼此接纳。而且彼此都有需要就彼此互相代祷,他们还有非常迫切的宣教使命,因此他们的团契小组带来了许多信徒在灵命上的更新。
⑥卫斯理的小组 我们继续看十八世纪英国的大复兴,神使用两个人:一位叫怀特腓,一位叫卫斯理•约翰,二人齐名。若提说讲道的能力,据说怀特腓讲道的能力是更强的,被人称为“金嗓子”,他讲道到达一种程度,就是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他竟能够露天向几万人布道,这不可思议啊!今天我们的教会聚会场所只有几十人,就已经需要拿着话筒了;今天我们的布道、我们的服侍比起他真的是惭愧,听说他站在一只军舰上能讲道给六只军舰上的将士们听。一只军舰有多大?有多少人?又停在海上,意味着什么?不愧被称为“金嗓子”。他到处布道、培灵,带来很大的复兴,但是他的事工没有跟进。同时代另外一个人叫卫斯理•约翰,很多人说卫斯理•约翰讲道的能力比不上怀特腓,但是卫斯理•约翰的特点是组织能力超强,堪称天才,是领袖天才。当他在一个地方开了布道会、培灵会,奋兴起来的人他就立刻给他们做跟进,把他们分班分组,十个人一班,然后让这些弟兄姊妹被复兴以后持续在小组里保温,有固定的小组聚会,定期地在一起团契。他们有彼此提醒、彼此帮助、彼此分享、彼此监督、彼此守望等等。卫斯理当时曾经建立了一万个以上的小组,十个人一班,在他的带领之下超过十万的人被神得着和复兴,而且持续地复兴。
怀特腓年老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卫斯理做得比我更有智慧。”为什么?因为保留了劳苦的果效,保留了丰收的果子。而怀特腓年老的时候,那些在他的服侍之下曾经被复兴过的人好多都回到世界了,都冷淡了。怀特腓说:“我带领的复兴很多人现在都回到世界了。”卫斯理所主持带领的复兴很多人几十年持续下来,仍在教会做服侍等等。到了今天为止,卫斯理•约翰留下来了卫理公会;怀特腓就没有留下什么。就是看到一个人做工有跟进的工作,一个人做工没有跟进的工作,两种工作的模式带来长远的果效是不一样的。各位你是教会的牧者,你的工作方法像怀特腓?还是像卫斯理•约翰?更像哪一个?跟进,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卫斯理•约翰用小组跟进的模式所带领的复兴。
⑦二十世纪全球教会小组的趋势 我们再看上个世纪全球最复兴的教会就算为韩国,韩国教会的整个复兴的运动里面,使用小组是很普遍的,韩国最大的教会是中央纯福音教会,他们教会在人数达到两千人以后才采取小组的模式,但采取小组的模式之后教会的发展就是惊人的,有人说到目前为止他们有百万会众,人数具体是多少我们不知道。总而言之他们的小组是做得非常成功的,2005年有人统计他们教会有25000个小组!他们的小组做得非常的成功,这是上个世纪韩国教会。
再看上个世纪在南美洲教会兴起的一个叫做G-12模式的小组,G-12模式的小组就是门徒小组。他的小组是不开放的,一个小组里固定就是几个人,然后这几个人再去重新开拓。当时哥伦比亚波哥大教会凯撒牧师在带领这种小组,他们在小组里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和转型。有一个数据统计,1991年的时候他们有几个小组?70个小组,1994年几个小组?1200个小组。用时几年?三年,三年倍增了多少?翻了几倍?从70个到1200个,真的不可思议啊!然后从1995年到1999年是从4000个小组增加到10500个小组,这让我们看到世界上的确有教会透过小组的事工达到这个惊人的发展。
美国芝加哥柳树社区有一间教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后来才采取小组的模式去做,他的主任牧师叫海贝斯,他提到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教会在发展之初的时候没有做小组,他觉得很后悔。假设重新再来的话,他会坚定地在开始就去做小组。
桂林“迦南教会”也是小组做得很好。他们教会一开始就没有任何传统的包袱,就是以小组开始,然后慢慢地成长起来,做得很好。还有很多了,比如说,香港播道会有间教会叫恩福堂,这间教会后来苏颖智牧师当了主任牧师的时候,他们教会就转型,从传统教会转型成为小组牧养。当还是传统教会的时候,聚会人数就几百人。但是转型做小组以后,很明显的人数就发展到几千人,这是很真实的一个例子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弥4.2小组的模式已经成为教会历史踏进廿一世纪的发展的方向。十几年之前,中国的教会也正有一股小组热,各地的教会都在倡导小组,所以天荣事工正是看到这个时代中国教会的需要,而建立的机构。希望能够真实地帮助一些教会建立小组,推进小组的事工,使小组在堂会里面具体落实下来。无论这个堂会是几十个人或几百人,教会要想落实精细化的牧养,就必须采用小组的模式。
这一课我们学习到小组是一种模式,不同的团体都在用这模式;小组是一个工具,社会各界都在使用这工具;是一个平台,不同人群在这平台上展现不同的内容。看到世界上的人,非基督徒怎么样用小组达成他们的目标;再来看教会整个发展的历史里面,小组的轨迹依然可寻。今天我们的教会应该怎么样去建造?怎么去发展?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这一课我们若是有时间讨论的话,可以把自己的感想也能够分享一下。从长度、宽度和广度去看小组,你觉得今天我们怎么样来运用这个好的工具去达成教会的事工?
我们一起来祷告:主啊!我们感谢祢,感谢祢让我们有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小组,也使我们知道社会上的人用好的工具达成他们的目的。今天祢的教会在地上发展其实祢自己在成就祢的工作的时候也是运用一些很好的、巧妙的方法达成你的事工。祈求主使我们教会的同工和牧者都有看见、有认识,能够善于管理牧养教会,使教会在整个转型的过程里面真正得蒙祢天上来的祝福,荣耀归给主,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学员心得
【学员一】
叶弟兄:看到小组就是一个工具,如同电脑、电视或者交通工具一样,无所谓属灵、不属灵。就像开会一样,世人也开会,我们称之为聚会。这就是说,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小组,没必要把他抬得太高,认为有小组就属灵,有小组就复兴,不一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但是纵观社会,看到世界上的人,各行各业,如军事、社会、心理、教育、科研、工商等等都使用小组来达成他们的目标,我们也可以使用,有好的工具,当然也要用。如保罗时代,他们不是走路就是坐船,我们现在就开车,或坐飞机。纵观历史,看到圣经中充满小组的事例,教会几千年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小组对大使命的达成也有很好的果效。所以,我们今天也应当正确使用小组这个工具,来完成上帝在这个时代托付与我们的使命。
【学员二】
胡传道:这课使我看到,小组是很好的工具,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从军事界、医学界、教育界、工商界看都是如此。从教会的历史看也是这样,如韩国中央纯福音教会的发展,离不开小组化的牧养管理。又如新加坡坚信浸信会,南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教会,中国大陆的迦南教会等等。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教会小组化,是神所使用的、一条促进教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要使教会小组化,教会牧者就会更好地管理信徒,教会的门徒训练会更加有效,使教会有更好的发展。
【学员三】
陈牧师:借着胡牧从广度(社会各个层面)与长度(教会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小组模式在各个领域所发挥极大的功效,小组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就是利用小组的原理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我想神的使命加上神的帮助再加上小组的工具更能达到万民做主门徒的目标。特别是怀特腓与卫斯理约翰两位神仆服侍之比较,从中看见使用小组的跟进才能使复兴不断地延续,再次让我对小组模式刮目相看。
*请写下你的心得
*小组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