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中心>3.细胞小组理念课>【科三】06 人人参与 精细牧养

【科三】06 人人参与 精细牧养

发布时间:2023-11-08 点击数:918

课程详情



图片


文字/音频 · 胡牧师  |  整编 · 小蕾 


理念课 | 06人人参与 精细牧养,重建小组门训事工,1小时4分钟

感谢主!现在我们用一点的时间,简单地来回顾一下前五课。


第一课讲转型,就是小组推动不只是小组,不是一周加一次聚会,而是整体教会的一个教牧管理上的转型。


第二课讲小组的特点——互动谈论。假设一个人带小组的时候,不懂得小组是应当互动和谈论的,可能他建立的小组仍然是传统小礼拜或者某一种的聚会,只不过是人少一点,根本没有发挥小组的特点。的的确确,在实践的过程里,我也发现很多教会,很多小组长不懂得互动的原理,不懂得大家要在一起谈论,有时候看见组员不发言了,干脆一个人讲了。其实小组就是要动脑筋抓住这个特点,要知道怎样在小组聚会的时候,来进行大家互动且谈论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这样的聚会?带领小组的弟兄姊妹就需要有清楚的方向和认识。


第三课讲小组这种模式有圣经依据,就是说小组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刚出现的。在圣经里面,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让我们看到有这样的模式。我们讲到摩西的管理是十夫长的管理;讲到耶稣带十二门徒,是以训练的小组模式;还讲到耶路撒冷教会,是在家里的聚会;提到初代使徒时代的教会,并且前面几百年教会的发展,都是在信徒家里。家的规模是不大的,所以这种的聚会是小型的聚会。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小组模式的发展,就是应用在今天教会的话,我们要更好地推进教会的发展,其实不得不去思想,透过小组怎么样去倍增发展教会。


第四课“纵观社会,历史轨迹”就是说我们从一个大范围去了解一下,社会上的人怎样运用这个好的工具达成他们的目标。你们还记得在耶稣的比喻里面,会有的时候太保守了,有些事放不开,总是担心所做的、所想的、所用的会不会是世俗啊?其实有些工具的东西,它不是世俗,是跟世俗没关系的。问题在于你怎么去用?你要用好!这一课是告诉我们,小组是一个工具,社会各界都在使用达到他们的目的。教会也要用这些好的渠道工具,达成教会的牧养发展等等。我们又看了教会几千年的发展,整个过程里面都可以看到小组的轨迹。


第五课“爱的团契,家的温馨”谈到你要去建一个小组,推广小组的时候,你要知道小组它要表达什么?它要达成什么功能?它要达成团契的功能。很多的教会希望自己的教会做的温馨一点;很多的教会希望他们自己的教会,有家的温暖。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样去做。有些也建立了青年团契、中年团契、老年团契……但是很多的团契仍然只是某一种的聚会,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地了解清楚和认识什么叫团契?我以往去传递小组事工的时候,我并不在意小组聚会具体应该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我在意的是你的整个小组聚会下来有没有真的把这个团契体现出来。我的想法是你的小组能够把这个团契体现出来,让所有的人真的感受到爱的团契和家的温馨,我想你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


所以这是从第五课开始,就很具体地深入去谈论有关于小组的具体方向、目标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就近方便,不是别人做我也做,不是跟班儿,也不是因为几个人关系比较好,所以在一起。我们要清楚知道小组是为了建造团契,体现团契的功能。


第六讲“人人参与,精细牧养”,是从牧养的角度看小组。

【诗78:70-72】又拣选他的仆人大卫,从羊圈中将他召来,叫他不再跟从那些带奶的母羊,为要牧养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产业以色列。于是,他按心中的纯正牧养他们,用手中的巧妙引导他们。


这节经文讲到上帝拣选大卫成为祂百姓的牧人,也讲到大卫牧养的特色。大卫牧养有两方面特色之处,第一点讲到他是按着心中的纯正来牧养,这句话我想平时同工讲的比较多,就是以生命影响生命,是以他里面的纯正去影响羊群;第二点大卫的牧养是以他手中的巧妙,就是说牧养是有技巧的。有一个牧师写了一本书叫做《牧养的艺术》,提到“艺术”人们本能地就想到那些“艺术家”,我们会不会把牧养理解为一门艺术?好像不会这么理解,对吗?所以说牧养有很多的巧妙之处是需要学习的。大卫的牧养很有巧妙之处,虽然扫罗和大卫同样都牧养以色列百姓,但是扫罗就没有那个巧妙,倒像是一个糊涂人;大卫牧养就很有技巧。今天我们要推动小组的事工,从牧养角度去看小组的话,其实小组就是牧养上的一种技巧。


【箴27:23】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

这节经文说一个好的牧羊人,他要详细知道羊群的情况。我们要去思想,如何才能详细地知道你羊群的情况呢?你教会有好多人,你能够知道每一个人的情况吗?你能够详细地知道每一个人的情况吗?不可能!甚至教会人多了名字都叫不出来。现在或许你教会人数还不多,几十人、几百人你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吗?听说有一个牧师,当他牧养的教会人数达到三千名的时候,他能够叫出每一位会友的名字。你觉得这个牧师不简单,对吗?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用心去记啊,你想想看,一个牧师能够叫得出他的每一位会友的名字的话,这个会友感觉怎么样?很亲切!这个牧师对他们很关心,但是这只是叫出名字,还没有达到详细知道。今天我们呢?教会还只有几十个人,一两百个人,大部分的名字我们都叫不出来了,这就说明我们平时对弟兄姊妹彼此的关注还是缺乏,怎么样达成详细知道?人多真的没有办法,但是一小群的人你就可以详细地知道。因为透过小组十来个人,每周在一起,都有很多的交流,生活、信仰、家庭各个方面,所以以小组的方式牧养就是达成了这句话所讲的,“详细知道羊群的景况”。


我们再看彼得,在他所写的彼得前书里面提到有关于牧养这个方面的教导,我想彼得是最能够体会牧养的。因为彼得是代替我们,在主那里来接受牧养的使命。所以在他年老的时候说“我劝你们中间与我同做长老的,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照神的旨意照管他们。”这是彼得前书第五章第二节。怎么样地牧养才是照着神的旨意去牧养呢?最起码我们在教会参与牧养的人要去思想一个问题,我今天应该怎么样地照顾、管理交托给我的这些羊群呢?


图片

一、了解传统教会的牧养

我们先来了解传统教会的牧养,当然并不是把传统教会全盘否认,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传统教会怎么有我们啊,对吗?还有传统教会中我们的长辈有他们很好的一面,优良的一面,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没有办法达到的。或者是跟他们相比,我个人觉得我们和他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们的长辈为主受苦的心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能比吗?没法比!我们的长辈,那颗单纯爱主的心,信靠的心,我觉得这一代的人也无可比。我们的长辈对神的那颗敬畏的心,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人也比不上。所以他们这些优良的、好的属灵的传统,我们应该是要继承的。但是传统教会从牧养这个方面去看的话,的的确确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是教牧要转型,从传统的牧养要转到小组的牧养的原因。


1. 信徒对牧养的认识

传统教会信徒对牧养是怎么认识的?假设今天要上一堂教牧课程,谁来听这个课?教牧同工,这是同工的事,你会觉得信徒有必要来听这个课吗?没有必要,这是你们的事。我过去也是这么认识的,认为某一些的课程是讲给教牧人员听的,而信徒好像是达不到去听那些课程的水平。因此,大家有一种普遍的意识,教会的牧养是牧师、传道、长老、同工们的事,我是平信徒与我无关,对吗?有没有几个信徒聚在一起,弟兄姊妹我们谈一谈我们怎么样参与教会的牧养?我想很少,几乎没有碰到,为什么?因为这是传统教会的牧养带给信徒会众的观念,信徒弟兄姊妹有事去找谁?找牧师传道、同工,他们就是领头羊,有事就去找他们啊。他们却不明白,原来牧养是弟兄姊妹都可以参与的,牧养并不只是同工、牧师、长老的专利。牧养事工没有成为他们的专利,而是大家都可以参与的。


2. 传统教会实际的牧养

传统教会的牧养有哪些的形式?传统教会的牧养最看重的是什么?主日讲道。信徒礼拜天来聚会,他只看重什么?讲道!今天谁来讲道啊?若是某某人来讲道,他很喜欢,今天去做礼拜就很高兴;若听说今天是自己不喜欢的一个工人来,就扫兴,今天去做礼拜都没有那一份心思和热情了。这是传统教会非常看重讲道,以讲道来牧养羊群。当然,提到教会的牧养,其实内容很广的。牧养包括讲道、教务、后勤、行政管理……传统教会是用主日讲道作为牧养的重心。


温州传统的教会都是一个个片区的,以前一个片区几十个点就轮流互相派单。这些讲道同工,就成为整个教会发展的带领主力。大家都是看好传道人,认为传道人最重要,几乎我们整个聚会关注点都在讲道上。我们会认为,如果某个同工讲道讲得好的话,好像他什么都会做,好像一间教会若有很好的讲道同工的话,他们的其它很多事情都可以了。其实虽然讲道重要,但是讲道不等于一切,讲道只是造就教会的恩赐,一个很关键的恩赐,但是不等于可以取代一切。因为还有其它好多的恩赐,除了主日聚会的讲道,教会还安排了礼拜三、礼拜五的祷告会,或者查经会,或者在一起唱诗歌,对吗?我想全国南北各地方,基本上都是这种形式的聚会。


为什么在星期三、五、日加一个祷告会呢?虽然我不知道,起初那个宣教士设定礼拜三或者礼拜五的祷告会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明确说,他们非常看重祷告,认识到教会要复兴必须要祷告。所以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祷告会,但是很多的教会每周都有一次祷告的聚会,但并不见得他们的教会真的复兴。因为有很多教会的祷告会流于形式,就那一套,背书一样,甚至有些弟兄姊妹都失去动力了,祷告没方向了。


再加一个查经会的话就更不错了,一个堂会,一个会点里若有人带领查经的话,真的已经很好,很多教会都没有;另外一天怎么办?另外一天也就唱唱诗歌或者再另外找一个人去讲道,也就那样。除了周三、周五两个聚会还有什么?还有一些教会,觉得他们这样还不够,要建立团契。因此有些教会做得比较好的话,就建立了老年团契、中年团契、青年团契,希望透过团契能够更加完善教会的牧养。结果团契做下来呢,仍然流于形式,很多的团契仍然是危机重重。


除此以外,教会还有一支队伍非常关键就是探访组。探访队伍在整个教会里面,它是代表了教会的关怀的,但是传统教会的探访队伍一般怎么去理解?假设你最近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都很好的,探访队突然到你的家里的话,你会做何感受?会觉得太突然了吧?有什么事吗?我最近很好啊!怎么探访队突然到我家里来了呢?好像有什么事要找上门的样子。因为传统教会中很多弟兄姊妹的理解认为,探访队是“火警队”。哪里“着火”就到哪里,我家没“着火”啊!怎么“火警队”来了?因为我们的整个工作的方向,给弟兄姊妹造成了这样的一种错觉,认为探访队就是“火警队”一样,哪里需要去哪里,没有需要,“火警队”也“睡觉”了。


探访队的另外一个特征被称为“叫礼拜”,就是叫你来做礼拜。一般很多的教会,探访队什么时候出动呢?周六!像过去的农村教会因为都是在一个庄上,探访队周六出去转一圈,提醒大家“明天礼拜了啊,不要忘记做礼拜。”这样的探访是蜻蜓点水,没有办法深入。因为一个教会好多人,探访队几个人走一圈,也只能是几分钟,蜻蜓点水般地提醒一下。这是传统教会的牧养方式。


图片


另外,传统教会的牧养非常看重一年的培灵会,节日的培灵会,“五一”、“十一”、“春节”等。前些年我们在老家的时候,每年春节培灵会开起来,教堂里面人满满的;现在呢?现在培灵会开起来,春节大家都走亲访友去了。我们老家的传统,若大年初一聚会,上午人还蛮多的,下午人就走光了。因为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另外,你看到几十年前的培灵会开起来,教堂里面座无虚席啊,现在培灵会开起来呢,稀稀拉拉的,礼拜有一百个人,培灵会大概就是二三十个人或者再多一点。因为培灵会对今天的信徒再也没有吸引力了,都忙自己的事。今天他若是过来听道,一个电话就能把他叫走,太忙了。所以说这个时代的教会,特别是城市教会,希望利用一年的一两次培灵会来牧养弟兄姊妹的灵命,已经是不切合这个时代了。


过去常常听一些长辈说,几十年前,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一场培灵会,几年下来弟兄姊妹的心里面还是火热的,能达到这种程度;改革开放之后呢,开一场培灵会,可能就是火热几个月;再后来呢,一场培灵会能火热几天(一周);到了今天,一场培灵会开下来,只能热一天。为什么?这个时代的潮流冲击太大,只是讲讲道,培培灵,这样的一种方式在牧养上已经跟不上了。过去一位讲道的同工站起来讲,随便讲一点,大家都感动的不得了了。今天呢?网络这么发达,信息量这么多,一般水平的讲道,也吸引不了这些弟兄姊妹。所以这些让我们反思。


我在服侍的过程中,也很能体谅教会一年举办一两次的培灵会,去喂养牧养信徒,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甚至我了解到,一年中很多教会培灵会开下来,没有目标。邀请工人的时候,那位工人若问他“你希望我讲什么啊?”他会说圣灵感动你讲什么,你就讲什么,或者把你的“拿手菜”摆出来嘛!教会的培灵会,若没有目标性的安排,这样的话就更没有吸引力了。另外传统教会的实际的牧养,信徒都认为这是教会负责人长执、牧师的事,与我无关。有的传统教会为了更好地去健全,把教会做得好一些,也设有许多的事工组:如祷告组、探访组、青年组、主日xue组、后勤等。但是我们具体了解下来,这许多的事工组是为了什么而组建?为了事儿!一间教会或一个堂会有几百人,于是建立了几个事工组来推动这间教会前进,但却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一个人。


以上是我们归纳的传统教会的牧养,基本上就是这些。不知道我刚才讲得这么多,有没有对传统教会的一些牧养有漏掉?但据我的观察一些突出点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3. 反思传统教会的牧养

我们来反思,在传统教会这样牧养之下,教会整个发展出现了停滞,很多的传统教会就停滞不前,只保持原状,聚聚会,没有动力。在具体个别的辅导上,缺乏跟进,缺乏深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有什么特征?忙、压力也大,因此就出问题。这是个神经病的时代,是我对这个时代的定义,可能表达的不好听。为什么这么讲?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精神的问题是最大的,精神的压力是最大的。快节奏面对着很多的冲击,有一点可以证明,在中国社会三十年前,听过“心理医生”这个词吗?好像没有,也许我们孤陋寡闻。但是这个时代却很吃香!供不应求,你有忧郁是吧?找个心理医生,他会给你帮助。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精神压力大,也包括教会的弟兄姊妹。


我们的弟兄姊妹在这个时代里面,他也一样面临社会各种的压力。所以只是听一篇道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了,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教会,哪有一个呼声说“我们教会需要全职同工”,好像没有听见呐。但是今天呢?到处教会都感受到,我们没有全职同工的话,事工没办法进展了。今天的信徒胃口大,需求大,特别是在个别的带领和辅导上更加地需要,所以用传统的这种牧养的模式,就根本没有办法去供应满足得了这个时代的弟兄姊妹的需要。你看这个时代,一天碰到多少的事啊?一周时间,每位信徒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家庭,他有多大的压力呀?你就是让他聚个会,听个道,然后单向的,没有互动与交流怎么能得到供应呢?


所以说传统的模式在辅导、深入、跟进方面就没有办法了;另外聚会,常常如此,时间久了,就僵化了、形式化了;再者看到传统教会的牧养,发现信徒和信徒之间的关系如何?很疏远!你们有没有看见教会弟兄姊妹坐在一起做礼拜,十来年彼此却不认识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教会的牧养出了问题,所以导致弟兄姊妹坐在一起做礼拜,人又不多,又不是几千人的大会,就几十个人,一两百个人,怎么这么多人彼此之间的这个关系就是没有建立起来呢?这就要引发我们去思想教会的牧养。


还有,传统教会的牧养讲台跟会众的距离很远,我是讲道人,我讲完道了,完事了,没我的事,教会呢?不参与,我前些年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我们老家教会,有几间教会是几百人的,一个教会里面讲道同工有几十个,不少吧!一个堂会有几十个讲道同工,不少啊!真的不错的啦!但是这些同工在本堂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原因就是轮流派工。总会派工讲道,如此而已。甚至昨天也提到了这样一个轮流互相派工,一个讲道同工,他就两个题目打遍天下。因为礼拜天温州是上午、下午都有聚会的,所以一个传道人出去要准备两场道,若那个片区大的话,几十个点,又不是每周都派他的话,一年下来,甚至是几年,有两个题目就可以。到这里也讲这两个题目,到那里也讲那两个题目。炒饭拿出来热一热,大家吃吧。难怪传统教会里面,有一些传道人被称为“撒该先生”,因为他到处讲,讲谁?就是讲“撒该”,所以人家就称他为“撒该先生”又来了。甚至有人都忘了,忘了他上一次派到这个堂点里面讲的道,这一次再来呢,又是讲那个道,有些信徒就会反应说,“你上次也来讲这个道啊,这次怎么又来讲这个道”?这样的一种牧养模式,讲道同工养成了一个雇工的心态,我讲完道就好,教会其它的事与我无关了。


会众与讲台距离很远,讲道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会众坐在那里,永远是坐在那里听。距离很远,最多是叫你为他做一个祷告。而且传统的这种牧养模式中很多的恩赐被埋没,没有新友的跟进。很多的教会,一个新人进到这个教会做礼拜的话,这个教会好像没有察觉到他这个人似的,聚会好久了,都没有关注一下他。所以这样的话,你想想看,一个新人进到这间教会就好像一个顾客进入一个快餐店吃个快餐,快餐店的服务员哪管你是谁啊,只管把他的饭菜销出去就好了,若有需要你就去吃一顿就好了。另外在整个牧养上,就是初信的、老信的、慕道友、福音朋友,共聚一堂,吃大锅饭,所有的人都是以礼拜聚会来得到牧养,而没有针对性。其实教会的牧养,应该是针对不同的信仰程度,有不同的针对性的供应。再有,我们传统教会事工导向是重事不重人,就是一年到头只是安排一些事,一年到头在几个重大的节日安排很多的活动,活动安排以后,人都累垮了,这个是我们看到传统教会的牧养的的确确存在这些不足。


图片


二、认识小组牧养的特点

我们来认识转型做小组,小组的牧养有什么特征?我摆出小组牧养的十个特征,这十个特征是传统牧养所不能达到的。


1. 精细、具体的牧养

小组牧养“精细”是指什么呢?具体体现是怎样的呢?小组的牧养涉及到全人的牧养,教会的牧养要么有时候只为人的身体的病得医治来祷告,要么只为信徒的灵命供养来祷告。而小组的牧养对一个信徒来说,不只是牧养他的灵魂,而是全人。全人关怀,包括身体、灵魂、心理、情绪各方面都需要关注和牧养。她的精细,精细在哪里?就是能够照顾到个别的需要。假设一个教会几百人,礼拜天共聚一堂,你有什么事?你最近有什么困难?谁关注到你啊?没有办法关注,你也只能是聚个会,做个礼拜。来聚会的时候情形怎样,散会的时候,有些人的情形还是那样。如果进小组就不一样,因为在小组里聚会的时候,聚会的形式和特色,就是让你关注到彼此。


例如,我们礼拜是一排一排坐着。请问一排一排坐着更容易关注对方呢?还是围成一圈坐着更容易关注对方?一排一排坐着你所看到的是人家的背,不能看到脸。看到人家的背,你能够知道这个人最近怎样吗?不知道。但是若面对面的话,你大概可以了解这个人最近怎样。常言“人的事都写在脸上”,当我们面对面坐着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弟兄,向来是笑口常开的,今天怎么这么严肃的呢?在小组里人少,看到我们的弟兄,我们的姊妹,有这样的状况的时候,你是组长的话,就会关注到他。弟兄最近好吗?姐妹最近好吗?在真诚的问候与关怀之下,他就把他的事分享出来,然后大家就给他一些鼓励、扶持、关注、劝勉,这是不是照顾到个别了?但是,这样的互动在大堂聚会能做到吗?不能!所以小组是照顾到个别。提到“具体”,就是有些事,及时地处理,一周里面有很多的事,在小组里面他可以摆出来,我这周有什么事?现在有什么压力?他在小组里摆出来的时候,其他的组员可以相互给他照应,他的问题就及时得到解决。所以达到了“精细具体”,每一个人都能够照应得到。因为人少就容易照应,人多呢?很难照应得过来,这是小组牧养的第一个特点。


2. 轻省、容易的牧养

我想到耶稣讲的话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但是教会的牧者常常感受到自己压力很大,为什么?耶稣明明地说,祂的担子是轻省的,祂的轭是容易的,为什么牧者常常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呢?这是我们作为牧者需要去思考的。我们说小组牧养的特点是轻省的,是容易的牧养,这就是一对十的牧养。假设请你去牧养一百个人的教会,你觉得轻省还是容易?有点不轻省哦,你觉得一般的弟兄姊妹吃得消吗?一般的同工吃得消吗?都吃不消,就是说特别有负担,特别热心,特别有装备的弟兄姊妹说“好,我尽力而为吧!”绝大部分的人会说“我不行,我不行,叫我担当全局,我是吃不消的,这么多人我就怕了。”若把十个人交给你,你觉得可以吗?不只是我们这群人可以,我想教会里面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可以达到,去关怀、照料那十个人。你不需要全职摆上,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关注、联系、关怀他们就可以。可见之所以称其为轻省的牧养、容易的牧养,就是一对十的牧养,而不是一对百,一对千的牧养。人少照顾起来当然是容易的,方便的。这是小组牧养的第二个特点。


3. 分工、分层的牧养

什么是分工分层的牧养?就是小组牧养分工到位。你是小组长,我是小组长,他是小组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牧养的对象,这十位你来牧养,那十位他来牧养,都分工分下去了,你说分工好吗?比如说另外一个人需要你照顾,但你说我只能够照顾自己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理解的,教会越笼统越不知道这个羊是谁牧养的,越分工到位,越容易尽责,这是肯定的。为什么要分工呢?因为一个人担当不了,所以既要分工,不同的人做小组长,不同的小组长牧养不同的对象。还有一个分层次,怎么分呢?就是摩西的十夫长那个体系了,十夫长牧养谁?牧养十个人。五十夫长牧养谁?牧养十夫长,百夫长牧养谁?五十夫长或者十夫长。千夫长牧养谁?牧养百夫长。所以叫做一层牧养一层。逐层牧养,就是分层次地牧养。


今天小组的整个牧养的思路也是这样。组长牧养组员,导师牧养组长,区牧牧养导师,主任牧师牧养区牧。这样的话就是说主任牧师在第一时间牧养谁?牧养他的同工区牧;区牧在第一时间牧养导师;导师第一时间牧养组长。这样的话,分层分工的牧养如何?你觉得还困难吗?有的时候牧养教会面对很多的事工,我们的思路有点乱。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耶稣基督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牧羊人,阿们!你我能牧养的就只是很局限的,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很厉害,好像我们能够牧养照管成百成千人、上万人,根本不可能。而是你能够精细地抓住几个人去牧养,跟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带领他们,然后再发挥他们,再去牧养他们的对象,这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否则的话很笼统,你做不好。


我上次听到一个教会的同工,他分享说台湾有一个老牧师牧养教会几十年,他牧养的思路就是这样的,虽然他们教会后来很大,但是他始终只跟那几位同工,并且与他们的家庭保持很亲密的关系,牧养他们,然后再发挥他们,让他们去牧养,这个牧养才是很有次序的分工、分层次的牧养。小组的牧养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征:就是主任牧师也带一个小组,区牧也带小组,导师也带小组,组长也带小组,也就是说有不同层次的小组。这样看来,就知道教会不只有一个层面的小组。当我们看到同工没有参加弥4.2小组怎么办呢?不急,同工之间建立同工小组就好了嘛!因为同工之间的需求和沟通不一样,你把同工跟这个信徒搞在一起的话,这个同工他觉得自己在那里得不到供应和帮助,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发挥同工!


4. 被牧养和去牧养

小组的牧养第四个特点是被牧养和去牧养。有很多的教会建立小组的时候,没有抓住这个牧养的特点,结果呢?他的小组长垮下来,坚持不下去了。什么叫做被牧养和去牧养?作为小组长,他去牧养这十只羊。请问,谁牧养小组长?很多的教会,很多的小组长,你问他说,谁牧养你啊?不知道,没有人,主耶稣牧养我。耶稣何止牧养你呀!祂牧养每一个人呐,这是教会在整个小组事工的推进过程里面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你教会只有三五个小组的时候,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假设小组越来越多的话,达到几十个小组,此时若几十个小组长,让一个牧师去带领的话,带不过来,他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小组整个事工的发展牧养的话,他就处在一个被牧养和去牧养之间的平衡。小组长一周起码有三次聚会:第一次是参加礼拜;第二次是带领小组聚会;第三次是小组长被带领的聚会。就是说一周里面他要有一次的聚会是被导师带领的,这位导师就相当于五十夫长一样,导师带着五个小组长每周聚一次会,每周在一起有一些的供养,有一些的指导,彼此的代祷扶持,所以小组长先是被牧养,然后去牧养,这才能做的好。一般有些教会在礼拜一或者礼拜天晚上进行小组长学习,是小组长在导师的带领之下聚会;礼拜三或礼拜四是小组长再去带小组,这就是被牧养和去牧养的理念。


你若是没有感受到被牧养的话,你能够很好的去牧养吗?若是没有感受到被爱的话?你能够爱出来吗?真的爱不出来。若你能很懂得去爱,乃因你是深深地感受到被爱。只有当你深深的感受到被爱的时候,你爱出来才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们的小组长是需要在被牧养和去牧养的这个状况之下。导师也是一样,教会大的话,导师上面的区牧,区牧牧养导师。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思路,否则的话这个小组做不好。我去一些地方培训的时候,都会对那些受训的弟兄姊妹说,你们教会若是委任你们做小组长,你们要提一个要求。我叫他们提什么要求?我叫他们说“谁牧养我,教会既然指定我做小组长,要去牧养那一帮人,那谁牧养我?我有事去找谁?”假设没有这样的安排的话,这个小组长真的很吃力,谈何容易啊!带着一帮的人啊,你养一个孩子养的都焦头烂额了,现在叫你带十个组员去关怀牧养他们,会那么容易吗?不容易。所以你需要有支柱、有扶持,你自己得到很好的牧养、关怀和带领后,你再去带别人才有思路。所以小组的牧养它是处在“被牧养”和“去牧养”之间的平衡。


5. 训练平信徒去牧养

小组的牧养是训练平信徒去牧养。很多的教会,他的小组没有照着这个规律来,就会出现问题。什么问题?工人本来工作已经很忙了,这个事、那个事都要他们做,后来他们教会也推动小组,结果带小组的还是这帮的同工,而同工们在原有的服侍的压力上再次加重。这样,还是没有去突破牧养的理念,小组的牧养并不是给原有的那些同工的工作压力再去加压。而小组是训练平信徒起来服侍,若没有这个理念,小组做不起来。我去几个地方推动小组,第一次去讲了异象课反馈还好;第二次去那些同工耷拉着脑袋,提不起精神,叹苦,为什么?太忙了!带小组之前已经是忙不过来。现在又加一个小组,教会指派你来做,就没有自己的空闲的时间了,每天都跑教会去,那些弟兄姊妹说,我看到你忙成这个样子,我都不敢当小组长了。因为那位同工再去做小组长,带着一个疲乏的心,打疲劳仗的样子,根本是没有活力,让这些弟兄姊妹看不到喜乐与活力,像你这样做小组长的话,我是不敢做的了。


所以这些教会没有认识到,原来小组事工推进的话,是要训练平信徒起来当小组长,而不是委任原有的同工去当小组长,那你说同工不是被靠边站了吗?不是的,同工要起来训练小组长,不要以为任何事都需要同工做,教会里面那些热心的弟兄姊妹,若他有信仰根基,也渴慕服侍,就训练他起来服侍,给他平台放心让他去做。你担心他做不好,担心他信仰底子还差,担心他圣经没有多大装备,非要让他三年的神学毕业才去带小组,那样标准的话没有几个人能够去带小组了。所以小组牧养的特点是训练平信徒起来带小组,传统教会的牧养理念是传道牧师牧养;小组的牧养理念是小组长就是牧羊人,所以说教会在推动小组事工的同时,一定要训练平信徒起来做牧养,否则的话小组做不下去,做来做去还是老套,这是第五个特点。


图片


6. 信徒之间彼此牧养

小组一个很强的特点,牧养不只是落实在小组长身上,也当落实在组员之间。这就是信徒之间彼此牧养。原来弟兄姊妹都可以参与牧养,这一理念是更先进。前面说小组长是牧羊人,现在要告诉大家,人人都可以当牧羊人。当然不是说你叫信徒去抢位子,不是要做教会的老大,而是说每一个弟兄姊妹都可以参与教会的牧养。


我们具体举例子来说,假如我们这些人是一个小组,我是小组长,任何一个组员把你的难处摆出来的时候,只是我小组长去面对吗?不是的,我们这么多人,十来位,我们都是同伴,你身边的同伴能不能给你牧养?能不能给你帮助?能不能够给你一些劝勉?给你一些话语引导?可以啊!要知道这就是牧养啊!你会问这就是牧养啊?弟兄姊妹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扶持、勉励、代祷、安慰,这就是牧养的事工,若要等到牧师、长老来牧养你,何年何月啊,对吗?每周弟兄姊妹在一起彼此关怀,那就是信徒之间的彼此牧养。所以在小组里,让组员知道他不只是接受别人的牧养,也要去牧养别人。今天他软弱接受别人的扶持;明天刚强的时候,他当去、能去服侍别的组员,这是小组的特点。这一点是传统牧养没有的认识,传统就认为牧养就是牧师、传道的事。


现在我们的理念告诉我们小组长就是牧羊人,不只小组长是牧羊人,人人都可以做牧羊人。今天教会里面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就是说你怎么牧养社区的人(非基督徒);甚至作为企业家,你对你的员工来说,你是牧羊人。他们不只为你打工,你要懂得去牧养他们。有人专门去传递这个方面,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去思考的。这样的话,就把牧养的责任交给平信徒,让弟兄姊妹自己来彼此沟通。传统教会有事找谁?牧师长老;小组开拓推进以后,弟兄姊妹有事,找谁?组长!还有呢?组里的组员伙伴。让大家一起抱团取暖,一起来扶持,彼此扶持。所以这是信徒之间的牧养。


7. 增长、倍增的牧养

因为小组的牧养,它不只是说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抱团取暖就够了,还强调说,我们要有生产力。就好像说,一群的羊,本来是十只的,那第二年,还只有十只吗?正常发展的话,这一群的羊,第一年十只,第二年应该有多少?最少有二十只,听说,羊牧放得好的话,一年可以生两胎。羊四个月怀胎,就生了,圣经把教会弟兄姊妹比作羊,就是说,教会信徒有着羊的很多特性,若像羊一样牧养得好,倍增是自然的事。所以透过小组他就是说一变二、二变四……就是这样去倍增的,这是小组牧养的第七个特点。


8. 保留福音果子的牧养

我们真的感受到,许多的教会布了道,传了福音,福音果子好像结出来很多,一次布道会几百或几千人决志,我们很高兴,但是很多福音的果子都未熟而落,意思就是说,这些人去哪儿了?这些上台举过手的人,在哪儿?这些决志祷告的人,在哪儿?你说这些人应该谁去关怀?牧师吗?假设叫教会的牧师传道去关怀的话,你想想看牧师传道原本的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再加上这个工作压力的话,谈何容易?这也不是一个人能做的。分到小组里,比如说这个举手的人,是哪一个小组带过来的,就由哪一个小组的人去跟进;这个决志祷告的,是哪个小组的弟兄姊妹把他邀约过来的,就交给他们,这样,整个小组又不断地进来人,教会的牧者又轻松的不需要去操心这些事。因为小组把这个工作都做了,小组就保留了这些福音的果子。对这些举过手的人来说,有小组和没有小组,他保留下来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以透过小组,小组的牧养的特点就能保留很多的果子。


9. 堵住“流失”的牧养破口

什么叫堵住流失的牧养破口呢?有些教会,前门有多大,后门也有多大,什么意思?用渔网来说,那个网的口有多大,漏洞也有多大,有些鱼进到这个网里来,这边进来,那边漏出去,什么意思?很多的教会,来来去去留不住人,为什么这些教会留不住人?就是这间教会的牧养有问题。若一间教会给人的感觉冰冷的话,就会留不住人。假设说一个信徒进入这间教会,感觉到被关怀、被温暖,很快就会融入和委身了。所以这样的小组就等于把教会的后门关了,前门进来,后门就出不去了,就留住了,小组就补上了渔网的漏洞,进一个得一个了。真的!除非一个人来到一间教会聚会以后,他进小组,否则的话,他在这里没归属感的,他在这个教会里面谁也不认识,跟谁去交流去,但是他进小组的话,跟小组这帮的弟兄姊妹有一个近距离的关系的话,他很快就能融入这间教会了,这个叫堵住流失的牧养,要放在小组里得到。


10.固定对象固定牧人的牧养

小组牧养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固定对象、固定牧人的牧养。为什么这么讲呢?有人问我说,我们的小组长可不可以轮流交换啊?就是这周在这个小组带,下一周在另一个小组带,轮流的话,让大家有新鲜感。大家要注意,小组带领的人,不是要求新鲜感。带领小组的人(组长)就是属灵的父母,这个小孩子可以换父母吗?不可以。能不能说,今天这位父母做这一群孩子的父母,下一周做另外一群孩子的父母,这不可能,关系也不对。所以小组事工中的小组长要固定下来,知道谁是你的牧人?也知道你应该去牧养谁?


以上我们把小组牧养的十大特点摆出来,这十大特点在传统教会的模式下都是很难达到的。精细具体;轻省容易;分工分层;被牧养和去牧养;训练平信徒去牧养;信徒之间彼此的牧养;增长倍增的牧养;保留福音果子的牧养;有堵住流失的牧养;固定牧人和固定对象的牧养。这就是小组牧养跟传统牧养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笼统的,一个是比较精细的;一个是牧师传道牧养,一个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牧养;一个是粗线条的,一个是具体的;一个只是去牧养,一个是先被牧养,然后再去牧养,如果反过来就不一样了。这些事我们去思想,今天教会,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去牧养。我们要思想一些问题,你知道在教会里谁是你的牧人吗?很多信徒都答不上来,因为他很迷糊。若你遇见一些事去找谁呢?我平时在教会里面都会说,你遇见什么事,第一时间要去找你的组长。组长觉得没有办法去处理的,再去找导师。一层一层寻求帮助,这样的话,就不一样。若你带一个人来到教会,交给谁?交给组长。或者你自己就可以起来带。布道后决志的人,你觉得谁去跟进?以小组为单位去跟进。有人没来聚会了,你最希望谁去关怀?透过小组,有人心里面愁苦,他需要有地方倾诉,你希望他去哪里倾诉?小组。有人面对很大的压力,不知道找谁?你给他建议是什么?在小组里,你有你的团契。有人很渴慕服侍,他不知道怎么样去做,让他带小组。有人很热心,但是服侍没方向,进小组。


用小组的牧养,面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这一课讲到把传统教会的牧养和小组的牧养做一对比,让我们看到,小组的牧养更补上了传统牧养的不足。



图片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