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音频 · 胡牧师 | 整编 · 小蕾
在上一课里面我们讲到小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就是彼此谈论,这是我们传统聚会所不能达到的。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当时我们老家的教会可以说有一个复兴的浪潮,大家很热心。每天会有几个人上山祷告,从村里面到山顶要走半个小时,几十人上山祷告。开始祷告之前,因为有些人先去,有些人后到,在等人的短短时间里,有些弟兄姊妹就会跟那个带领我们的老仆人有些交流。我们有一些弟兄姊妹问一些问题,比如哪一次听的道觉得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哪些经文觉得不明白,在信仰上有什么事情不明白。就在那样很轻松、很亲切的氛围里面大家一起沟通谈论。谈论过后,那些在场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认为这种谈论很好!甚至觉得比听道还要有帮助。不是说听道不好,乃是说某次在听道中,也许讲道人没有预备好、也许没有针对性,所以有时候的听道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地收获。这样坐在一起沟通讨论能够很有针对性地谈一些问题,反而得着很多。有一些问题本来是自己很长时间的疑惑,但是经过这样一讨论和解释就豁然开朗了。大家共同感受到这样一起谈论和谈道,的的确确能带来很大的祝福。
我想这样的经历大家也都有,很多教会的弟兄姊妹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可惜的是,很多教会没有把这种氛围的沟通聚会当作一个正式的聚会。而小组聚会就是把这样的一种的互动交流,作为一个正式的聚会。所以上一课讲到说:“教会需要建立一种聚会,就是彼此谈论、彼此互动的聚会。”我在一些地方推动小组事工,也包括原来我自己在上海教会推动小组事工的时候,也碰到了一些质疑。有些人会有疑问,有些老信徒他本身在老家的时候就已经有教会生活,那从来没有听过小组这一个词啊!当我们不断地推广小组的时候,那些人(个别的人)就有反弹,他觉得自己老家教会都没有这种形式啊,怎么这里突然冒出一个小组来呢?我去过一个教会,给他们分享小组,离开以后有另外一位老师到那间教会服侍,那间教会带领的同工就跟那位老师说:“之前,某某同工过来给我们讲小组”那位老师怎么讲?他就对那位负责的同工说:“圣经里面哪有‘小组’这个词啊?有吗?找得到吗?没有啊!小组这一个词找不到啊?!”所以他说:“圣经里面都没有这个词,你为什么要这样讲?”小组事工在推进的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质疑。
有一次我到安徽一个地方讲了课回来以后,我跟那边一位熟悉的阿姨通电话,她说:“你走了以后,这边有人说‘这个胡牧师过来分裂教会了。’”我说:“主啊!怜悯!”怎么会分裂教会?我怎么敢叫他们分裂教会啊?原来是因为分小组!他们误以为分小组是要把教会搞分裂了。对此,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不理解。当小组面临很多的质疑的时候,我们是需要有力的根据,就是圣经里面到底有没有小组?假设圣经里面真的没有讲到小组这方面的事、理念和模式,我们真的不需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心思去推广。的的确确,神在圣经中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至于做与不做就看你的选择了。所以我们面对人的质疑,只要有经文作为根据,就不怕了。因为教会的建造不是你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或者我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教会的整个建造是需要有圣经依据,在整本圣经里面提到几个建造?旧约开始提到挪亚造方舟,挪亚造方舟是自己想出来的吗?不是的!是上帝指示他的,告诉他要用什么材料,造多大的方舟,长宽高的尺寸各是多少?然后怎么样的一个方式,门开哪里,窗开哪里,整体怎么样,具体细节用什么油漆等等……都一一地指点给挪亚,挪亚就照着上帝所指导来建造。还有后来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摩西造会幕,他造会幕是自己想象的吗?不是!上帝把摩西带到山上,然后把会幕的整体样式和会幕里面每一样器具都一一指示摩西,甚至上帝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述说:“你要谨慎照着山上所指示你的一切样式去造,不是凭着自己的意思随便发挥,要照着山上所指示的。”我们再看所罗门造的圣殿,所罗门是智慧的王,他造圣殿就凭着自己吗?不是的!他造圣殿的时候,大卫已经把圣殿的图纸给他了,等于说上帝把圣殿的图纸画给大卫,大卫在临终之前交代给所罗门,告诉他圣殿怎么造,都是上帝所指示的。那么新约教会的建造呢?同样,不能够随心所欲,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应是照着神所指示的去建造!
在这一课里面就与大家分享小组模式的圣经依据,就是我们推动小组事工的时候,心里面要踏实,知道我们所做得是根据神的话语的原则去推动教会事工,是对教会有帮助的。虽然圣经里面没有“小组”这两个字,但是小组的模式在圣经里面是我们常常可以看见的。所以我们不能够这样地来盯着说:圣经里面就没有这两个字。这样讲的话,其实神学上有很多的名词圣经里面都找不到,“三一真神”这样的名词圣经里有吗?基督的“神人二性”圣经里面有吗?都没有。虽然没有,但是我们正统基督信仰的教会都接受这样的教义,为什么?虽然这几个词圣经里面没有出现,但是这个真理是存在的,同样小组也是。虽然没有这两个字,但是小组的依据,这个模式在圣经里面确实有很多。这一课我们就来摆出小组的圣经依据。首先看的圣经依据就是:
一、小组的管理(是有效的管理)
我不知道我们中间的弟兄姊妹有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训练,或者从事过某些方面的管理,假设说让你去管理一百个人,请问你会怎样去管理?或者说把一个一百人的教会交给你,让你去管理,你会怎么管理?也许你会说:“我就做一个忠心殷勤的仆人家家跑,一天跑十家,十天跑完。”假设你这样做得话,一直就你一个人在跑,这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看到,作为管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就是你近距离接触,无法接触很多人。就是说根据你的时间、精力近距离接触,只能接触到少部分人,然后再让那少部分的人去发挥作用来一起参与管理。
圣经里面有一个非常宝贵的例子就是摩西的管理,在出埃及记第十八章第十三节到第二十六节,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自己可以把圣经打开来看,这段经文记载上帝所兴起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当日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有多少?出去打仗的超过六十万,加上孩子妇女总共有多少?我想保守估计的话超过两百万,对吗?这么庞大的几百万民众,摩西是怎么管理他们的呢?我们看圣经,当摩西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几个月以后,圣经记载摩西的岳父来拜访他,并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一道带来。本来岳父大人来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来了,应该给自己放一个假吧?好好地陪他们聊聊玩玩,但是摩西呢,第一天只匆匆地做了一个接待,第二天就上班了。
1. 摩西原先的管理模式
圣经告诉我们摩西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在他面前排成左右两队,这个队伍有多长我们不知道,但我们都排过队尝过那个滋味,特别是我们中国的春运购票的场景和感受,现在有网络售票的话还好些。你看到原来新闻报道说:“有人排队在那里把包带过去,被子带过去,然后凳子带过去,在那里排了几天的队为求一票。”这些人买一个票竟然这么辛苦。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排队要去办一件事的话,真的是很辛苦的。”摩西的岳父呢?看到摩西不能陪他,他就去陪摩西。他坐在旁边,摩西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他的面前左右列队。当摩西的岳父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摇头,他这个女婿在干啥嘞?他不是埃及的博士吗?他学了埃及一切的文化,现在怎么能这样管理这群百姓呢?还要百姓一个一个地到他面前,问题一件一件地处理。
于是趁着摩西稍微歇息的时候,岳父对他说:“你做什么啊?这百姓为什么从早到晚左右列队在你的面前呢?”摩西说:“岳父啊,这百姓是有事要来找我,我需要把上帝的话语讲给他们听,他们彼此之间假设有一些冲突的话,我就给他们处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所以百姓站在我面前左右列队,于是就这么忙咯,就是现在这个状况。岳父有没有称赞他?有没有说,真是我的好女婿啊!你真是鞠躬尽瘁啊!为上帝的国度付上一切,摆上那么大的代价,不辞劳苦、废寝忘食啊!他岳父显然没有这样地夸他,甚至对他说“你做得不好!”你很辛苦地去做,还有人说你做得不好,你感受怎么样?怎么我这么辛苦去做了,你还说我不好,摩西岳父说:“你做得不好。”为什么不好?这样做你累吧?这样做百姓累吧?他们也累呀!某月一号过来找你的,直到三十号都没有把他的问题解决。有些事假设今天出现今天解决,那个事就是小事:假设那个事耽搁了一个月或几个月的话,那件事情可能就恶化了。很多的事不能随时解决。摩西的岳父对他说:“你这样做得不好,你累百姓也累,这个担子太大了,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挑得动的。”当时的那种场面我们是想不到的,你去想一下一座城市假设有二百万人口,政府的办事处就设一个窗口。无论什么事都堆在一个办事处,都要到那里去办理,排队排多长?不知道了!但是摩西就是这么做了。归纳摩西原先的管理模式,他是高度集权,大包领袖,领袖耗尽会众锈尽,人才埋没,办事效率低,危机四伏。
2. 摩西管理上的转型
采用叶忒罗的小组模式,摩西的岳父为他指点迷津说:“你是领袖你应该做什么?你的要务首先是要为这百姓祷告,把百姓的事带到上帝的面前,然后你要去训练人去做事的,而不是你一个人去干的,要训练一批人,然后你又要去委派他们任务。”直接地说,放权!授权给他们!无论什么事都自己抓,你的手有多大,你的肩膀有多宽?你能包多少?一个人能干多少人的活儿?所以他的岳父这样给摩西建议的时候,他不止是提出摩西的问题,还给摩西建议,有些人会找出你的毛病但给不出解药,有吗?平时在生活上碰到这样的问题的话,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啊,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摩西的岳父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导老师,不只是找出摩西的问题,也给摩西良策指导,对他说“摩西听我给你的建议,上帝必与你同在。你要在以色列百姓中间来选招人,跟你一起担任这个管理、牧养的责任,选招谁呢?选招那些敬畏上帝的、有才干的、诚实无伪的,选这些人出来跟你一同来担当管理的责任。可以委派他们做十夫长、五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小事他们随时解决,大事奏告到你这里来,这样的话你就轻松了。”摩西有没有听?他听了!他的岳父向他这样献策的时候,摩西没有说:“岳父啊,你不知道,你是外邦人啊,我们上帝的子民有我们自己属灵的管理方法的。你这是世俗的那一套。”或者摩西根本没有说:“岳父啊,还要你管啊?我这个人是跟上帝面对面的呀,上帝还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啊!还要你在那里啰嗦啊?”摩西对岳父的建议根本不是这样的一个态度,而是接纳了。
于是摩西就照着他岳父这个建议去做了。试想一下,摩西在以色列的会众中间会招出多少人来?照着六十万大军去算的话,十个人一个十夫长,多少人?六万,对吗?五十个人一个五十夫长,多少人?一万两千,对吗?一百个人中间一个百夫长,多少人?六千,对吗?一千个人中间找一个千夫长,六百……那照着我们这样的算法的话,当时被选出来的人有多少?有七万八千六百人。这七万八千六百人被选出来,是照着我们今天的算法,不一定是这个数目,这些人选出来干啥呢?分担摩西的重任。各位!你去想一下摩西厉害吗?摩西厉害到这个程度,他一个人干多少人的活儿?他不是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儿,假设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儿,这个人已经太棒,太厉害了!可是摩西一个人干八万人左右的活儿?难怪他的岳父一针见血地说:“你这做得不好啊,你担当不了呀!太累了!”所以这是在摩西的管理牧养的转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摩西的管理。
摩西过去的管理模式是怎么样的管理?就是一个人牧养百万民众,是一位大包领袖。百姓的大小事情找谁?找摩西,找别人我不信任,摩西也没放权,对嘛?情形是摩西独自坐着,百姓从早到晚列成两队,一切的事摩西不能及时处理解决,结果是自己累,百姓也累,事情还处理不好。并且人才都被埋没了,照着摩西过去的做法,有多少人的才干发挥不了!就是说领袖耗尽了、会众锈尽了,应该这样吗?不应该这样啊,这是摩西原先采用的管理模式。他的牧养和管理的转型,之后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就是小组的管理模式。十夫长带几个人?十个人,十夫长就是小组长;五十夫长带几个人?听起来是带五十个人,其实五十夫长只需要带五个人对吗?五十夫长把五个十夫长带好就好了,当然必要的时刻五十人都出动,一般平时的一些管理他有什么事传达给谁?五个十夫长;百夫长听起来是管一百个人,但是百夫长只需要把十个十夫长抓住,然后这十个十夫长由百夫长去带的时候,他还有左膀右臂,就是两个五十夫长来帮这个百夫长一起带这一百个人。所以这样的一个管理,百夫长的小组最多十三个人,包括他自己,对吗?十个十夫长两个五十夫长加上他自己。那最少呢?三个人,百夫长跟两个五十夫长。三人小组、十人小组、十三人小组都是小组管理;千夫长带几个人?十个百夫长。千夫长有什么事下达给谁?百夫长;百夫长有什么事下达给谁?两个五十夫长;五十夫长有什么事……十夫长……十夫长……然后十夫长再去传达会众,这样的一个传达的话就一下子扩开了,对吗?所以圣经告诉我们说:摩西前面的管理模式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堪设想;后面的管理模式真的是好处多多,有哪一些好处?
3. 摩西管理转型后的情形
之后的管理模式,领袖放权、委任、做训练。发挥了会众的恩赐,很多有才能、有恩赐的人都被挖掘出来了。作为教会带领的人,假设埋没了教会的人才,我想这个带领者将来不知道怎么交账。这些被选出来的人是跟摩西一起来担当管理、牧养的重任。结果百姓也平平安安地回到他自己的住处去了,摩西也受得住了。小事百姓在其他的管理人员那里随时可以解决,大事奏到摩西那里,让摩西一方面去训练人才并授权,这些接受训练、接受装备的人,去带领不同层面的小组,他的整个管理就井然有序了。
请问各位,你现在的教会的管理是摩西原先的模式管理呢?还是叶忒罗模式的管理?有些教会说,“我们是居于两者之间,转型转一半。”这两种管理的模式它有很大的区别,摩西的管理模式是领袖一人管理,叶忒罗管理是许多人参与管理;摩西的管理模式高度集权,叶忒罗模式是放权委任;摩西管理模式是人才被埋没掉,叶忒罗模式则是人才被挖掘出来;摩西管理模式的话办事效率低,一个人在那里办事,一天下来能解决多少个人的事?能不能够解决上千上万人的事?根本是不可能的!就算一个人的问题需要十分钟去解决,一个小时解决几个人的问题?六个人。按八小时上班的话,几个人?只有四五十人,对吗?假设摩西加班加点的话,我想每天最多解决一百人的问题吧?这样服侍摩西已经是消耗得太厉害了,所以办事效率低。
后来的管理模式呢?办事效率高,问题随时解决。有什么事就找十夫长;十夫长解决不了找五十夫长;五十夫长解决不了找百夫长;百夫长解决不了找千夫长;千夫长解决不了,再到摩西面前那就不一样了。之前是摩西一个人牧养;后面呢,这么多被选出来的人都一起参与牧养的工作。那我们了解一下摩西管理转型的过程,上帝预备了叶忒罗,上帝藉着叶忒罗的来访,看出摩西的问题,了解他的问题,并且指出他的问题,还给予他建议。很感恩的是摩西的回应正确,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能谦卑听取建议。假设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接受得话,怎么会马上采取行动啊?
还有一点,会众也是非常关键的。摩西要转型,假设会众不同意的话,转得成吗?会众假设说:“摩西你要这么做,我们就回埃及去了,我只信任你,这些选出来的人的灵性程度不够,他们没有像你那样公义正直,他们没有像你那样跟神面对面,我们不信任他们,一定要找你。”假设所有的以色列百姓都要这样闹事的话,摩西怎么办呢?圣经告诉我们摩西在改革的时候,在采取管理模式转型措施的时候,以色列人没有发出一点的反对声音!这就说明他们是明白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他们的管理牧养不应该是这样。
4. 叶忒罗模式在教会管理的应用
如果把摩西后来所采用的叶忒罗管理模式应用在教会里面的话,十夫长就可以做小组长,五十夫长就是小组长上面的导师,而百夫长可以说是导师上面的区牧,千夫长是总区牧,摩西就是主任牧师。十夫长带的是一个小组,五十夫长带的是一个小组,百夫长带的也是一个小组,千夫长带的还是一个小组。假设一间教会有这样的小组长、导师、区牧、总区牧、主任牧师。这个教会有多大?万人以上!就是说一百人的教会有两个管理层;而几百人的教会要有三个管理层;那几千人的教会呢,有四个管理层;几万人的教会的话就要有五个管理层。这里很清楚的让我们看到,世界有些超大型教会的管理模式就是这样。所以小组的管理模式就是叶忒罗的管理模式,小组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
二、小组的训练(是有效的训练)
1. 耶稣用小组训练门徒
圣经不只告诉我们小组模式的管理,还有小组的模式也是有效的训练。为什么说小组的训练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耶稣的做法,圣经很清楚告诉我们,马可福音第三章的第十四节,“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所以很清楚交代耶稣设立十二个人,照着耶稣的能力来说,他能设立一千二百个人吗?他能设立一万二千个人吗?当然可以呀。我在想:主啊!你不是要救世人吗?你快快地行动啊!你在这个世界再长一点的时间,然后多训练一些人的话,那速度岂不是更快吗?你这三年半的传道时间也太短了!而且这三年半的传道生活只训练这十二个人,这不是太少了吗?可是连耶稣自己都不觉得少啊。所以我们怎样理解耶稣带十二个门徒,加上耶稣共十三个人?我想问:“十二或十三人是一个大班还是小班?是个大组还是小组?”小组!虽然是小组,但是这个小组人数却是已经饱和了。
我们来看东西方学校的教育模式,二者的理念差异就很大。一般西方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小班制的,而中国的教育呢?每个班级里面有多少人?五十个人,甚至有七八十人。你想想看,一个老师给七八十名学生上课,他会解决个别的一些问题吗?没办法!假设一个老师只面对十个学生去讲课和训练,怎么样?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假设说这里有两个电脑训练班,一个电脑训练班是十个人就开课的;另外一个电脑训练班是非招到一百个人它就不开课的。请问你要学电脑的话,你会到哪一个训练班去接受训练?肯定会去那个小班,为什么要在那个小班做训练?因为训练不只是听课,假设训练只是听课的话,那一百个人的训练班又是名师讲课,就去那个班好了。若要接受训练的话就不一样了,训练存在什么问题?老师可以手把手地教、个别地指导。一百人的话怎么可能给他们进行个别地指导呢?
若十来个人个别地指导机会就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师在大课讲了,以后还要分小组的原因,就是因为非分小组不能够达到他们的一些目标,只是听课不能达到一些目标,所以必须要通过小组去训练。还有,几个人在一起受训和一个人接受训练也会有不一样的。上午我讲到去驾考,第一天教练就教我一个人,我一个人就坐在车上从早到晚倒车入库、倒车入库,倒到一个程度,当天晚上,整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像在轮船上摇一样。反复倒车入库,全人整天倒下来,累的不得了,并且觉得开车这么难啊?心想不学了。第二天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几个学员都来了,大家一起学,每个人开一圈或开两圈。那个教练说:“你们开一圈,因为你们前面熟悉了;胡建建是昨天刚来的,让他开两圈。”就这样第二天学得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为什么?第二天学得时候有学员一起学,看看别人是怎么操作的?思考自己是怎么操作的?从别人的学习里面自己也得到了一些的帮助,这就是经验的一些交流嘛。并且那个教练在的话自己就比较紧张,如果有学员在的话就比较轻松,学得就比较自然。所以这就是小组的训练和大课的训练的不同。
2. 小组训练的原理
建立少数,成全多数,让那少数的人再去建立别人,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我们平时怎么样去训练呢?你训练是希望人越多越好呢?还是不在乎人多少在乎精?在乎精。之所以耶稣在当时跟随他的成千上万的人中间只选召了十二个人,就是要建立这少数的人,然后让这少数人再去达到耶稣所要达到的这个目标。可见耶稣在世上做训练的时候,祂训练门徒就是用小组的模式去训练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除了是跟十二支派数字有一个相对应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二个人的沟通和交流,已经是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上限。交流起来的话,两个人交流两个沟通线;三个人交流呢?六个沟通线。为什么说六个呢?因为你跟其他两个人都需要有互动、有交流;四个人的话,就有十二条;那十二个人的话就有一百多条。就是说小组中超过一定的人数沟通起来已经很困难。假设一个小组沟通起来很活跃,超过十个人的时候就已经是很困难的了;假设一个小组沟通起来不活跃,十个人都会觉得怎么人这么少。我问过一间教会:“你们小组多少人?”“我们的小组人太少了,十个人。”小组已经有十个人了,还嫌少。小组就是要人少,这样沟通才方便也照应得到每一个人,训练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因此我们再把“大班”的训练和“小组”的训练做一个比较,大班最多只能够听听课,而小班可以有个别的指导;大班照顾不到个别的一些的需要,而小班小组能够照顾到个别的需要;大班的训练更多是头脑的训练,头脑知识讲给你听,而小组训练从脑到心;大班训练上手的机会比较少,小组训练上手的机会就比较多;大班训练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它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是听,没有办法交流,而小组训练呢更多的是交流,所以可以训练学习得更好。
耶稣的小组就是训练的小组,祂要带这一小群的人成为祂的门徒并且训练他们。我们看到主耶稣,可以说祂是最好的小组长,祂带着十二门徒的小组,这个小组是最有影响力的小组。我们再深入一点去思想的话,耶稣是怎么样看待祂的小组?耶稣为了建立祂的小组,头一天晚上在做什么?整夜祷告。可见耶稣何等地重视祂所要建立的这个门徒小组,然后耶稣是主动拣选呼召。祂不按照人的外貌,不照人的意思,而是顺服天父的旨意。那么耶稣的小组有什么特征?耶稣跟门徒生活在一起,人跟人生活在一起会出现什么问题?要么会变得越来越好,要么会变得越来越坏,就是互相受影响。当然主耶稣跟门徒生活在一起用生命影响生命,祂的十二个门徒个个怎么样?个个都像绵羊一样吗?不是,耶稣这十二个门徒真的像有人所表达的: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有特性。这十二个门徒里面有极端分子,有被罗马政府看为恐怖分子的,奋锐党的西门就是类似于恐怖分子啊;有性格暴跳如雷的;有做事不通过大脑的——彼得(敢冲却欠缺思考);有多疑的——多马;有很贪心的——犹大,并且还有一个马太(税吏),税吏是被当时犹太社会认为“你们这些人啊,这么贪心。”所以耶稣所带的这十二个门徒从人来看,我想都不被看好,但是耶稣带他们的时候都包容他们。包容他们的个性、包容他们的软弱。不过耶稣并没有放任他们,而是装备训练他们。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手把手教他们并且用不离不弃的爱来爱他们。耶稣带小组是很有目标,当祂要离开祂所带的组员门徒的时候,对祂的门徒怎么交代?“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祂训练十二门徒,祂要他们去使万民成为祂的门徒。所以耶稣所带的小组是有使命的小组!是有清楚异象目标的小组!当时的门徒在一起,彼此之间会有很多的冲突,耶稣让他们在冲突之中学习和成长,后来他们的生命被主改变。在侍奉方面,耶稣也操练他们。
现在,我在专门从事小组事工推广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有人跟我联系打电话咨询。我觉得其实很简单,你不要跑远路,只要回到圣经,打开四福音去读并思考耶稣是怎样带小组的?我想你若照着耶稣的方式带小组,结果一定是一流的。你跟任何人学带小组比得上跟耶稣学带领小组吗?其实我觉得带小组的全部技巧方法、带领的深度等各个方面的目标,在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小组的过程里面,它都已经存在了。所以我们若真要寻求,圣经就摆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家里,耶稣的榜样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我不知道过去读四福音的时候,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和角度去读的,假设用耶稣带小组的思路去看四福音的话,你一定会另有心得。
3. 门徒小组的影响力
三年多耶稣带着十二门徒的小组,之后再让他们去奔赴使命。我们再来看看耶稣的小组有多大的影响力,没有一个小组的影响力像耶稣的小组。在耶稣的小组中,除了犹大以外,其他的组员都是为耶稣用生命作见证,为主殉道,这十二个门徒小组成为当时教会的领导核心;这十二个门徒也影响着当时整个罗马帝国,在短短三十年之内,已经把基督的福音传遍整个罗马帝国。这就是因为耶稣打好了基础,十二门徒小组成为基督信仰的奠基人,是耶稣亲传的。所以耶稣对门徒说:“你这一小群不要害怕,因为天父乐意把祂的国赐给你们。”所以在耶稣的眼中很看重祂的门徒小组,去塑造训练他们。要达成耶稣的目标,这十二个门徒小组成为历代教会牧养管理的一个祝福。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小组模式,圣经依据”就是耶稣自己用小组来带门徒,用小组来训练。我们继续去思想,除了摩西的叶忒罗小组管理的模式,除了耶稣十二门徒小组的训练模式,还有什么依据。
三、小组的牧养(是有效的牧养)
前面已经问过大家,现在可以再提一下,“假设把一百人的教会交给你牧养,你怎么牧养?”你能不能跟每一个人距离保持是一样的?告诉大家连耶稣都没有这么做,所有的人跟耶稣的距离是一样的吗?不是的,有些吃饼得饱的人呢?耶稣只是在某一些场合上跟他们接触,那十二门徒就不一样了,不要忘记耶稣还有另外七十个门徒!那耶稣另外七十个门徒和这十二个门徒跟耶稣的距离比较如何?对,就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不是说上帝不爱他们,这是一个训练牧养的理念,耶稣跟十二门徒的关系真的是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啊,对吗?那还有十二门徒中间仅有三个:彼得、雅各、约翰,这三个人跟耶稣的距离就更近了。所以这是告诉我们你的小组里要有核心人物,就像耶稣的小组有彼得、雅各、约翰这三个核心,耶稣在有些场合不是带着十二个门徒同去,带着几个?仅带着三个。为什么这样?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原理?甚至耶稣十二个门徒中间有一个人跟耶稣的距离是最近的,就是约翰。彼得呢?为什么不是他?他虽然是使徒之首,但是跟耶稣的距离不是最近,约翰是最近的,为什么?因为约翰这个人跟彼得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所以在耶稣的带领里面耶稣跟约翰一对一,三个门徒是三个核心,十二个门徒是耶稣的小组,这是耶稣的管理训练模式。
1. 大堂牧养与小组牧养
再看当时的使徒去发展建立教会的过程里面,我们看到首间的教会就是耶路撒冷教会,这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看。耶路撒冷教会五旬节那一天开始多少人?一百二十人;那一天加了多少?三千;后来又有一天加了多少?五千。除此之外,主也将得救的数目加给他们,所以当时的教会是万人的教会。我们想一下万人的教会怎么管理?使徒们是怎么样管理万人的教会?在使徒行传有好几处的经文告诉我们,耶路撒冷教会有两种的聚会:一种的聚会是在殿里的聚会;另外一种聚会是在家中的聚会。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恳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掰饼,并且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他们在殿里及家里不住地教导人传讲耶稣是基督,就是说耶路撒冷的教会怎么去牧养?他们有两种聚会的模式:一种聚会是在殿里的聚会;一种聚会是在家里的聚会。
我们去思想:殿里的聚会有什么特征?人多,还有什么特征?殿里庄严,让人感觉神圣,有着严谨和庄重的宗教程序和形式,这就是殿里的聚会。你到上帝的殿要谨慎脚步,不可冒失开口,而且在殿里能感受那种的宏伟和上帝超越的大能。在家里呢?温馨、活泼、比较轻松、比较亲密、比较自然,比较生活化,对吗?可见这两种聚会是耶路撒冷教会留给我们的一个参考模式,就是说耶路撒冷教会已经在用小组的形式去牧养那么多的信徒,否则的话这万人的教会怎么牧养的过来啊?所以这些弟兄姊妹就是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家里面聚会,在家里面享受那个爱的团契,在家里面一起相交、分享、互动。这是在那个时候,虽然耶路撒冷教会没有传递小组的异象,圣灵就自然而然地带领他们建立了这个家里的小组聚会。可见,今天我们要去开展教会的小组事工,并不是一个新的事工,只不过是把起初教会都已经这样去做得有些好的模式重新把它捡回来。家的特征是什么?家的特征大家都认识,距离近、生活在一起。哪里对你的影响是最大的?家。所以小组是非常能够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这是让我们看到建立家小组的聚会,原来就是使徒在耶路撒冷教会的聚会的模式。总之,教会的聚会应该是有大有小。大聚会礼拜应该像在殿里的聚会,小聚会就是小组在家里的聚会;大聚会有大聚会的感受,小聚会有小聚会的感受。假设聚会来来去去就只有这几个人,我们就会觉得信耶稣的人太少了,对吗?假设我们一场聚会有几千人、上万人甚至更多的人,那个宏大的场面,我们会感慨,哇!这么多人信耶稣啊!
2. 聚会一大一小
大聚会与小聚会这两种不是要扔掉其中一个,而是互补!传统很多的教会,已经缺失了在家里的聚会。有些人是这么解释的,“那个时候我们条件不允许,人还少,没有聚会的地方只能够在家里。现在都盖了教堂了,我们有这么大的场所,就不需要在家里聚会了,什么聚会在教堂进行就可以了。其实这样一个认识是不够的,或者是片面的,耶路撒冷教会在家里的聚会并不是因为条件不够,没有条件在一起聚会,因而选择在家里聚会,乃是因为教会牧养发展的需要,所以这是特定的必须在家里有这样的聚会,这是教会用家小组的牧养。
四、小组的发展(是有效的发展)
1. 两种教会发展的路线
我们来看教会的发展,假设我们这一群同工在一起讨论或研究一个问题,关于如何发展教会?可能会有两种想法。一种人的想法:“我们要带出更大的影响力,要去筹资、筹款建一个标志性的大教堂,容纳几千人、上万人聚会,以至于吸引人来教会。”另外一种想法:“不用盖教堂,不去耗大量资金,而是专门用小组的模式发展。人多了就分组,一家一家……”我们看,基督教是在哪一个时代兴建教堂的?公元三百多年,是在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在这之前的几百年教会的发展,都在哪里聚会?家里!都在家里。你不要很简单地告诉我们说,那是受逼迫的时代啊!是因为环境不允许啊!其实不是的,不只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神在那样的时代,就已经透过接待的家庭来工作了。在家庭里面聚会人肯定不多,特别在受逼迫的环境里。我们试想一下,任何一个时代的家居环境,是大还是小?都是小的,就是现代人的生活,一般人每个家庭多少平方?一百平方左右,对吗?甚至像过去上海,几代人都住在几十平方的小房间里面。说明我们的家居环境的确是小的。虽然是家里容纳聚会的人不多,但是遍地开花呀,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其实很多的教会付上很大的代价,把人力、财力、物力都投上很多建一个教堂,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去把精力花在“人”的身上。当然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三江教堂”被拆的事情,这间教堂斥资多少万元盖的?三千多万元甚至是四千万元,这是什么数字啊?却被夷为平地。这几千万元可是弟兄姊妹奉献的血汗钱啊!你去想一下,假设用几千万元训练有负担的传道人的话,有多少的传道人会被建立!然后再让这些传道人去开拓教会、开拓小组事工,能带来多大的祝福!所以初代教会几百年下来都是在家里的聚会,我们看到后来保罗的书信里面,常常出现说“在某某人家里的人,在某某人家里的人”等等。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当时各地的教会建立起来都是在家里。家的规模都不大,都是小型的,这就是一个小组的原理。
2. 小组发展的优势
财力资源都投在人身上,且是如细胞分裂倍增,遍地开花。教会怎么样更好地去发展,不是信徒聚在一起就好。教会更好的发展要去开拓、植出去,作为一名门徒要做倍增的门徒,作为一个小组要作倍增的小组,教会要成为倍增的教会,这就是宣教的教会。宣教从哪里开始?宣教其实从一对一带门徒开始,宣教其实从你很实际地去倍增小组开始,有些教会小组建立了,但不愿意倍增,就觉得这些人在一起很好,好不容易建立了关系倍增什么?没有倍增的小组是缺少使命感的小组!是对宣教缺乏意识的小组!对宣教有意识的话,小组通过宣教,就倍增;透过倍增,小组就快速地发展。刚才提到的建教堂发展得比较快还是透过小组发展得比较快?小组!为什么这么讲?中国教会有属于“三自”管理的,有家庭教会自养的,二者哪个人数更多?当然是家庭教会啊!温州地区有很多的家庭教会也都有很多的教堂,其他的省份省市呢?很少像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小型的。但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是遍地开花的,而许多家庭教会的发展都是小型的小聚会点,类似于小组,所以小组的发展是倍增性,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十六变三十二就这样倍增,可见小组是教会发展的一个策略。
若一个有负担的基督徒,愿意带别人成为基督的门徒,从两个人开始,然后再增加几个人的话就变成一个小组,若这个小组有生产力,当发展到十多个人的时候就变成两个小组,这两个小组再去倍增的时候就是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就是一个牧区,一个牧区就是由一个区导师来带领。假设这个区发展得好的话,在一个城市的一个社区就直接把那个区植出去植堂。我们麦种教会就是这么做得。原来我们是收紧拳头,集中做川沙这一个堂,有东南西北中五个牧区,当每一个牧区很壮大,人数很多的时候,一个“区”就植出去了。比如说原来东区就植出去独立建一个堂,北区分两个区,后来看到那边需要就又植出去一个堂,等于说用分组、分区、分堂、植堂这样一个发展得思路和策略去发展教会,这一切的成效跟小组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课跟大家所分享的就是“小组模式,圣经依据”,小组的管理是叶忒罗模式的管理,小组的训练是耶稣自己的策略,小组的牧养是首间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带给我们的家庭小组的牧养,小组的发展是初代教会几百年发展下来的模式和方法。所以今天我们去思考教会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去牧养、去带领?我们若有时间可以讨论这样的一些内容:第一,你觉得摩西十夫长的管理模式可以用在教会的牧养管理中间吗?假设可以的话你觉得要怎么样去落实?第二,耶稣带十二门徒这个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怎么样应用在今天的教牧事工里面呢?第三,耶路撒冷教会的那个模式,特别是家庭小组的模式给今天的教会有什么借鉴呢?有什么可以参照的呢?第四,参考初代教会或者初代教会几百年的发展下来,你认为今天的教会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