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 教牧当思 教会转型
第一课 教牧当思 教会转型
很感恩!这两年大概走过三十来个城市,帮助了六十间以上的教会来推动小组和门徒训练两项事工。这两年,当我在各地传递信息,做培训的时候,也观察到有些教会正处在转型的过程中,有些教会已经在推动小组和门徒训练的事工。而且,每一间教会在推动这些新事工的时候,遇到的状况也都是不一样的。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很多教会虽然在做小组,但对小组的异象、认识和理念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专门整理出十二课的内容,作为信息的传递并制作了视频,希望透过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更多有这方面需要的教会。
第一课首先是讲有关于教会转型方面的内容。既然主题是小组的理念、异象的传递,为什么要先讲教会转型呢?因为很多教会跟着别人做小组,只知道做小组,却不明白原来教会要推动小组事工,乃是教会整体的转型。很多同工以及教会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层面。在此,我先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当你看到其他教会与你所在教会的聚会形式不一样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记得过去我曾有这样的反应:二十几年前我在自己的教会里面成长,那是一个传统的教会,期间没有去过别的教会。那时,我认为教会的聚会形式、内容理所当然就是这样。后来,有机会去别的教会参加聚会和培训就感觉有些不适应,而且心里疑惑说:“他们这样到底对不对呀?”再后来,我自己牧会了,也有其他教会的弟兄姊妹来到我们教会聚会,他们也会疑惑说:“为什么你们这样呢?”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严重的话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异端呢?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可能会思考的。
第二,我们要思考地方教会存在的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有人说:“天下教会一样呀!教会与教会难道不一样吗?怎么会是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形式呢?”对此,也许很多人不明白。“教会一样”是指在信仰本质和原则上;“不一样”则是指教会治理的模式上。这些“不一样”会影响我们的信仰吗?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下面有关教会转型的信息。
【路 5:33-39】当日有人来问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屡次禁食,法利赛人的门徒也是这样禁食,唯独耶稣的门徒又吃又喝。
很显然,这些人没有看过耶稣的门徒禁食,但是他们却常常看到法利赛人训练门徒禁食;施洗约翰也让他的门徒常常禁食;唯独耶稣,从未看到过祂带门徒禁食。他们带着这样的疑惑来问耶稣“为什么你的门徒不禁食呢?”各位请思想,这些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心里面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东西,他们认为属灵的师傅要去训练徒弟,敬虔的功课应该是一样的;或者说别的师傅怎么做,你也应该怎么做,否则你就是自搞一套。一个属灵的师傅带徒弟,若连禁食的功课都没有学习,算什么属灵呢?算什么敬虔呢?所以这些人的思考模式是:因为约翰带门徒学禁食功课;法利赛人带门徒学禁食功课;耶稣带门徒也必须学禁食功课。可是,却没有看到他们学这一功课。耶稣是怎么回答这些人呢?耶稣是不是说:“哦!不好意思,抱歉抱歉,我忘了,我明天就叫他们禁食”。主耶稣绝对没有这么讲,却是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这里的“陪伴之人”是包括新郎婚宴上邀请的所有的宾客。哪有受邀赴婚宴的人在那种时刻禁食呢?若禁食,跟整个氛围也很不协调!在这个喜庆的日子你为什么要禁食啊?所以主耶稣就对他们说:耶稣自己是新郎,他的门徒就好像是陪伴的人一样,门徒跟耶稣在一起是喜庆的时刻,是欢乐的日子,不需要禁食。耶稣说:我的门徒不是不禁食,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到就不需要禁食。当我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在面对各种的艰难、挑战时,就需要禁食了。耶稣还在继续讲比方,说:“有没有人补衣服,去买一件新的衣服,撕下一块补在旧衣服上呢?”如果这么做,新的衣服被撕掉,就没用了,新布补在旧衣服上也不相称!耶稣用这个比方就是告诉当时的人新旧不合的道理。
耶稣又讲一个比喻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那时,犹太人处于农业社会,他们家家户户几乎都做葡萄酒。当新酒做出来的时候,他们就把新酒装在新的皮袋里。为什么不装在旧的皮袋里呢?旧的皮袋已经老化了,受不了新酒的烈性,所以耶稣说新酒装在新皮袋里。如果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旧皮袋就会裂开了,新酒也漏出来,两样就都坏了。
耶稣再说:“人喝了陈酒,不想再喝新酒”。为什么?哪个好喝?哪个味浓?陈酒的味道一定是很浓的。有人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九年的陈酒,那一定是很香啦!刚做出来的酒味道比较淡,陈酒的味儿更香更浓。耶稣说人喝了陈酒,不想喝新酒,他在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说,人习惯了过去的,就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假设有人一开始没有喝陈酒就喝新酒的话,喝起来味道肯定是不错的啦!
耶稣一连串讲了几个比方,就是告诉我们新旧不合的道理。耶稣来到世界是把人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当时法利赛人的门徒和施洗约翰的门徒对耶稣的时代不怎么理解,所以这里面存在时代差异的问题,人是否跟得上新时代的节奏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所以在这一课,我要与大家讲的题目就是:“教牧当思,教会转型”。“教牧”就是教会牧养事工或者教牧人员,一语双关。无论是教牧人员还是教会牧养事工,在进行的过程中,我觉得有许多教会同工的服侍情形是原来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长辈怎么做,晚辈也怎么做,却没有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今天我们先要与大家一起思考“教牧当思,教会转型”。
弟兄姊妹是不是都听说过“教会转型”这个词呢?我记得有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到教会转型的信息,当时我也在场,有一位弟兄举手后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讲法,教会不需要转型,教会转什么型啊?教会几千年发展下来是不改变的,教会所持定的信仰是永久真理!怎么可以转型呢?” 很明显,这位弟兄对“教会转型”理解不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思想和认识教会的转型。
一、什么叫教会转型
“教会转型”就是教会在新的形势之下,归回到神心意里面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在理念的更新、功能的健全和组织的完善等方面。这定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会在当下新的历史阶段,常常会面临着新的形式出现,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教会的情况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教会的情况不一样;二十一世纪之前的中国教会和进入二十一世纪直到今天的教会又有不一样。就是说教会在不同的时代,面临新的形势,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时代,教会怎样回归到神的旨意里面,是应该思考的。
教会的转型具体讲到“理念的更新”,就是圣经里面提到的心意更新;还有“功能的健全”就是说教会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失去平衡,有的功能上有缺失,有的在组织方面很不明确,很不完善,所以教会在新的形势之下,就需要转型。有另外两个与“转型”的意思是类似的词:“改革”和“更新”。“改革”这个词比“转型”好像更严肃,而“更新”这个词大家一定喜欢听,因为这个词在教会里面是常常用的。但我的理解是无论是转型、改革,还是更新,它们的意思都有相同之处,都是表达教会需要有所改变。
二、教会转型转什么
教会转型是转什么?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转型是转根基吗?不是的!假如教会要转根基的话,问题可就严重了,就成为异端了。为什么我们称某些宗教团体、某些派别为异端呢?就是因为他们跟正统教会不在同一个根基上建造,不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建造。所以我们明白信仰的根基是永远不变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三章第十至十一节告诉我们:已经立好了根基没有人再立根基,立根基的人是使徒们,这个根基就是耶稣基督自己,除此以外没有人可以再立别的根基。假如有人另立根基,那就是异端。之所以两千年教会发展的历程中,出现那么多的异端,就是很多人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以外,重新再立根基。所以请大家放心,我们提到的“教会转型”不是指转根基。那到底指什么呢?而是指教会的牧养和管理模式上的更新。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教会在受逼迫的环境之下的存在形式,跟教会在大释放的环境之下的存在形式完全不一样;再以建筑风格来说,中国有中国的建筑风格,欧洲有欧洲的建筑风格,那是外在的建造。今天我们讲到教会,普世教会在各地、各国、各族中间不同的文化里面,在建造的过程中,其实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教会转型是指着治理和牧养上的转型,具体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观念上的转型,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理念;另一方面就是模式上的转型,外面形式上的转变,但是我发现很多教会在转型的过程中,观念上没有转过来,就急于先在模式上改变了,导致后来出现很大的问题。要想转型转得好,就必须先在观念上改变,有新的认识,然后采取新的模式,这样才有可能顺利转型,否则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
三、教会有必要转型吗
有些人认为“我们教会已经很好了。你看有聚会的安排、有聚会的场所、每周都有工人给我们讲道,而且有这么多人聚会,我们各方面事工也都有。”他会觉得他们已经很好了。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他还有要改变的想法吗?不会有,也不需要改变,你若提示他改变,他反而觉得不舒服。教会也是一样,当一间教会觉得自己不需要改变的时候,你叫他改变,他会觉得你所讲的与他完全无关。
那么,教会究竟有必要转型吗?当然有必要!因为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常常受制于一些人为的因素,或者受制于一些传统和遗传的束缚,使教会不能按照真理而行,所以要转型。其实,从教会整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转型不只是一次。教会曾经有一次影响深远的转型就是马丁•路德带领的宗教改革。当时,马丁•路德与其他的改教家们就是看到天主教里面有很多不合真理的地方,有很多遗传的东西,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都是圣经里面没有记载,并且也是偏离圣经的。所以,马丁•路德在改教之初,就在他自己做礼拜的教堂大门上,钉上自己写的《九十五条论纲》来反驳天主教传统中存在的一些不合乎圣经真理的地方,他倡导教会要改革。起初,马丁•路德并不是想建立新的教会,他希望能够在天主教内部做一些改革,但是谈何容易!所以,后来才脱离天主教重新建立教会。另外,每当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都会伴随着教会的转型。
我们举一个例子,英国圣公会在教会体制、礼仪方面,其实是跟天主教差别最小的一种更正教,只不过是英王脱离了教皇的管制。但是教会内部的一些东西,如他们在使用的圣经教职人员服装、宗教仪式等方面还是跟天主教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神兴起了约翰•卫斯理,还有怀特菲尔德这一些属灵的伟人,在那个时代带来了一场大复兴。当时,英国圣公会教会里面有一种观念和认识,认为讲道一定要在教堂的讲台上讲,假如有人在家里随便讲道,或在教堂以外讲道,就会被认为是在亵渎上帝,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当时的约翰•卫斯理和怀特菲尔德到处讲道,一次露天布道就有几万人聚会。因此,在他们的复兴运动里面,也带来了教会的转型。
教会需要转型吗?需要!在发展的过程里面,教会有很多的缺失,失去的一些真理需要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重新传扬开来。另外,教会面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文化、人群、年龄等等,在模式上是不一样的。不可能让不同文化和不同年龄层的人,用同一种聚会的形式。
我记得二十几年前,我们老家教会在开展儿童主日学事工的时候,那些长辈们都是非常反对的,他们认为,把这些小孩子搞在一起干什么?浪费时间和金钱,他们认为这些孩子在一起嘻嘻哈哈,看不惯这种聚会的形式,因为老人聚会已经习惯了安安静静、毕恭毕敬、你讲我听,认为这就是敬畏。小孩子活蹦乱跳的,就觉得这样聚会的方式不属灵。但是我们试想一下,你要求小孩子也像老人那样安安静静坐在那里,你不是在惩罚他们吗?所以不同的年龄层要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苗族,他们当中信耶稣的人很多,聚会时是很活跃的,常常蹦蹦跳跳。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是听很多的同工做过见证。我并不是说要我们也跟他们一样,意思是告诉大家,教会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区域和不同人群,在做法上是不一样的。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做“接地气”,其实教会也需要“接地气”、处境化,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教会应该有不一样的形式,这证明教会有必要转型。
四、什么教会需要转型
思考到这方面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对照一下,你觉得你所在的教会属于哪种情形,需要转型吗?我下面会列出五种需要转型的教会:
1. 停滞不前的教会
这种类型的教会就是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下来仍是老样子。你觉得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十年八年下来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吗?有些人说:“感谢主!我们还一直保持着原来的人数。”还有些人说:“我们教会是求质,不求量的”,可见有很多这样的教会。我在上海一间教会服侍了十四年,在我没来上海的时候,有一间教会已经有好几十人聚会了;但是,当我离开上海的时候,那间教会还是那么多人,就停滞在那里,这样的教会就需要转型!你需要思考一下:目前,你们教会是停滞不前,还是正在健康茁壮地成长呢?假如我们生了一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六斤、七斤,白白胖胖的,抱在手里,你很高兴。三年以后还是六十公分,还是六斤重,还是老样子,还是抱在手里的,你觉得正常吗?不正常。教会本身是有生命的,因为是基督的身体,不可以是停滞不前的。若停滞不前,一定存在问题,一定需要有所改变。真的发现有些教会来来去去就是那些人,那些面孔,那些老年人。这是第一种需要转型的教会。
2. 发展遇瓶颈的教会
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每一个时期发展得都一样,可能发展一段时间停顿一下,或者在某一段时间发展得很好,某一段时间就停顿下来了,这就是碰到瓶颈了。我们知道“瓶颈”的意思是下面大,上面小,小了进出都困难了。有些时候,教会在一些困境和环境中,也冲不出去,这就是瓶颈。当一间教会从一二十人发展到一百人的话,是不容易的,带领的人要付出很多的代价;一间教会要从一百人发展到两百人的话,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已经到了一定的规模,弟兄姊妹只要齐发热心,你也带人,他也带人,这间教会就很容易发展了;一间教会到了两百人以上,可能又遇到瓶颈,为什么呢?因为教会在管理、治理上,在行政架构和组织上没有健全,到了这个阶段,就会遇见瓶颈。一间二三十人的教会和一间两三百人的教会的治理模式能一样吗?框架一样吗?行政组织一样吗?都是不一样的。假如教会没有更新,就会遇见瓶颈,卡在那里了。另外有些地方教会遇见什么瓶颈呢?它是受制于聚会场地,特别是我们家庭教会,很多教会都存在聚会的场所受限制的问题。就那么一间小屋子,人又多,几年前都已经挤满了,新人还会再来吗?就不会来了,来了也坐不下!前天,我在一间教会做门徒训练,听他们分享说:“我们教堂现在挤满人了。”这个时候,我就再一次地提醒他们说:“你们早就应该思考聚会场地不足的问题。”假如教会没有什么变动,就会停留在那里了。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我在上海川沙的时候,原来是一间房子,一间坐不下来了,我们就把隔壁的房子也租下来,两间后来也坐不下来,就租三间。其实,不只是三间,当一场坐不下来的时候,我们的聚会就分为几场,礼拜日分四场聚会。这样的做法就是教会在面对新的形势之下,面对发展遇见瓶颈的时候,所做的改变。
3. 安于现状的教会
这类的教会就是不想发展,他的心态就是安于现状。我了解到好多教会的弟兄姊妹,多数都是一些农民工。无论是打工,还是经商,他们离开自己的老家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期待就是赚钱,至于教会只是附带品,只要有地方聚会就可以了,至于要发展教会就没有想法了。多少年前,我跟一间教会带领的同工沟通过这件事,我说:“教会需要有所计划,有所改变。”他就是这样回答我:
“我们这些人都是外来打工的,在这里能够有聚会就已经不错了。”各位,我们试想一下,一间教会的同工或者弟兄姊妹若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教会能有更好的发展吗?那是不可能的。
假如你说:“唉!我们这些人就是来做生意的,发展教会没有这想法,有聚会,有人给我们讲道就可以。”我们去思想,神的心意是这样吗?上帝就是要我们能有聚会就可以了吗?难怪,很多的教会久而久之,绝大部分的弟兄姊妹只是聚聚会、做做礼拜,对教会一点负担都没有,这样的教会需要改变。有些人说我们已经很好啦!其实他没有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问题。当神带领以色列人进迦南,借着约书亚来征服迦南,他们的确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土地,这个时候以色列人却安于现状,不想再打仗了。但是神在圣经里面提醒他们,你们未得之地还有很多很多。有同工查考,告诉我们说:“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那么大,以色列人却只得到三分之一。当时征服迦南时,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还没有得到,但是以色列人安于现状,没有继续去得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今天教会也是一样,如果照着上帝的心意,教会的发展不应该只是到这个地步,因为很多的人安于现状,所以教会只能够停止在那里。因此,安于现状的教会要转型。
4. 失去平衡的教会
在教会发展的过程中,失去平衡的就需要转型。当人身体失衡的时候,就会生病。有些人营养太丰富就出现了“三高”。有些人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也是病态。教会常常就显出病态,教会在病态的状况下该怎么办?需要转型!我们就简单地举一个例子,教会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参与服侍,没有动起来,只是聚个会、做个礼拜,你觉得这正常吗?你认为这不是病态吗?打比方说:你身上的肢体,假如有一半没有发挥功用,这是半身不遂,或者是瘫痪。谁想要这样的身体,没有人想要这样的身体。那些得了这样毛病的人,千方百计地要治愈,但是很无奈。你想想看,基督希望祂的身体是这样吗?所以如果教会失衡了,就需要改变,需要思想基督的心意,思想教会该如何发展?我们了解很多传统的教会,最多参与服侍的比例为 30%,一百个人有三十个人参与服侍已经是很不错了,就是说至少还有 70%的人,只是聚个会做个礼拜,没有参与教会的任何服侍,这是很不正常的。甚至很多传统教会的信徒,提到服侍就认为那是传道人的事,不是他的事。我们希望透过转型,使每间教会的弟兄姊妹参与服侍的比例得以提高。透过小组和门徒训练,使教会信徒服侍的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以上,或者更高,甚至是人人都参与服侍。
关于教会失衡我们具体再列举几个方面:
•培灵和培训
在培灵和培训二者中,教会里针对信徒做的哪一项事工比较多?培灵做得比较多,培训也有,但是常常只是针对同工。我想问的是,难道一般的信徒不需要接受培训吗?只给他们培灵就够了吗?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看到了教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举例子说:你生了一个孩子,养他长大成人,你只给他吃、给他穿就好了吗?除了给他吃、给他穿还要教他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假如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只是给他吃、给他穿,没有给他任何的训练和教导,这个孩子长大了有用吗?我想在社会上没有什么作用吧!教会里面带领的同工就像父母一样,弟兄姊妹就好像自己孩子一样。多年来,教会是怎样带领弟兄姊妹的?除了培灵还是培灵。最近教会里有弟兄姊妹软弱了,咋办?举办一次培灵会,这段时间有空了,大家闲着,教会安排什么聚会?请一位传道人给我们讲道!培培灵啊!其实面对弟兄姊妹灵命的成长,不应只是培灵,还要培训。传统教会中有很多的弟兄姊妹信主一辈子,当请他做祷告,他会说:
“别别别!别叫我!”为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受过训练。很多的弟兄姊妹信主已经几十年了,你请他一起参与服侍,他说我不会做,我不行,我生命不够。为什么?没有训练过。假如教会一开始就能够把弟兄姊妹训练得好,他们成长的就会不一样。教会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就培灵和培训而言,培灵是常有的,培训却常常只是针对工人。所以这样的做法是需要有所改变的。要透过转型,针对信徒不只是有培灵,也要有培训,训练他们起来成为基督的工人,一起服侍。
•布道和门训(传福音和带门徒)
这两个方面,哪个我们比较熟悉?传福音。提起大使命我们几乎都会说是传福音。今天又有多少的信徒认识到带门徒也是大使命呢?几乎很少有人认识,连同工中间也很少有人认识这一点。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都是教会领袖的事,跟其个人无关。如果教会只有布道,没有使人成为主的门徒,那教会的事工就不平衡。我们圣诞节刚过完,圣诞节上台做决志的有多少?昨天晚上安徽那边有个弟兄给我打电话说:“胡老师啊,我们教会圣诞节举手上台决志的有两百多人呢!”两百多人,听起来很感恩的!但我想这两百人中间水份很大,会有多少人主动地来参加聚会呢?来做礼拜呢?很少。那怎样做持续跟进的工作呢?是需要有门徒训练,有一对一的跟进,或者有小组的门训。就好像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要有属灵的父母去养他,一个一个地去养,而不是笼统的去养,越笼统的养,越会出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教会只有布道,门徒训练做得不好。有些教会呢,很看重门徒训练,天天查经,每周查经,很认真地查经,但是从不主动地出去传福音,这样也不平衡。这两样要平衡,不平衡要想办法。
•事工和异象
很多教会的工人忙不过来,事工很多很多。为什么事工那么多?我了解下来,得知他们教会很热衷追求模仿别的教会的事工,别人有的事工,他们也要有。这间教会这个事工做得好,他们也做。后来跑到另外一间教会,看到那项事工做得也很好,他们也把那个事工做起来。结果呢?这教会整天跟人跑,做到最后,教会事工很多,但是不知道自己教会的特色是什么,异象是什么?我在几间教会推广小组事工的时候,他们那些同工都向我诉苦:“太忙了,我们比全职还全职,从周一到周日,每天忙不完的事,聚不完的会,很多很多。不去,别人说你身为同工都不去聚会;去,又有其他的事,觉得很困惑!”所以有些教会的的确确是盲目地跟别的教会去建立一些事工,而缺少异象。并不见得别的教会要做的你也要做,这样你是跟不上别人的。另外,你的教会有你教会的资源和特征,其他教会有其他教会的资源和特征,是不一样的,不需要这样盲目跟着别人走。事工与异象要平衡,事工是为异象而服务的,为了达成异象,这样就有目标地进行你的事工。
•与神与人的关系
失去平衡的教会还有一项,我必须要讲!就是我们传统的教会所有的聚会,比较看重的是与神的关系。我们礼拜是敬拜神,祷告会是要与神建立关系,平时的培灵会也都是面对神。教会几十年聚会下来,有没有一个聚会安排起来,专门是为了弟兄姊妹能够互动、相交、彼此认识,建立更好的关系?有吗?是偶尔呢?还是固定呢?有些教会有,有些教会没有,即使有,也只是偶尔地安排。我的意思是:教会需要有固定的安排让所有的弟兄姊妹都有圣徒相交的聚会和团契生活。虽然,有些教会也有弟兄姊妹肢体之间的相交。但仅限服侍的几个人,或比较主动和关系要好的一些人,在教会里面比较热心追求的弟兄姊妹,他们可能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些相交。教会里面绝大部分的弟兄姊妹,只是“单行道”,只是在教会里面单方面接受,纵向的领受为主,而缺少横向的相交。而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的相交是两方面的。一个是纵向的与神相交,另一个是横向的圣徒之间的相交。教会安排聚会的时候,应当把这两个相交都给安排进去,否则教会的相交方面和属灵成长是失衡的。培训和培灵要平衡、布道和门训要平衡、事工和异象要平衡、与神相交和与圣徒相交要平衡。假如一间教会在这些方面失衡,就要重新思考怎样去面对。
5. 处在社会形态改变中的教会
教会所在的区域,社会的形态有很大的改变,教会也需要有所改变。拿我们中国的社会来说,这三十年左右改变太大了。从人口分布来看,过去绝大部分都是农村户口,都在农村生活。现在大部分人在城市生活,而且现在的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在不同的环境下,教会模式是不一样的。农村环境,彼此都认识。例如,谁家走失了一只小鸡,全村的人都知道了。在城市里面,住在你对门的邻居你都不一定认识。城市环境跟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假如教会的做法还是一样,教会就很难在这个时代更好地发展。据我了解,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温州人的聚会点,就是以温州的弟兄姊妹和同工为主导所带领的教会。改革开放之后,这些温州弟兄姊妹,跑到全国各地去做生意赚钱,然后建立教会,后来家里的同工出去继续跟进牧养,也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时期,都存在一种问题,就是教会转型的问题。因为这些带领的同工是做生意出身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他们对教会建造没有多少的概念,只能根据老家教会的模式,老家怎么做,他们在这里也怎么做。只是根据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结果感受到很不适应。所以各地教会都纷纷思考转型,很多的牧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五种需要转型的教会。
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种是停滞不前的教会;第二种是发展遇瓶颈的教会;第三种是安于现状的教会;第四种是失去平衡的教会;
第五种是处在社会形态变化中的教会。
请问你所在的教会属于哪种状态,还是这些情形都不存在,若真的如此,就为你们感恩;如果有对上号的,或好几个都对上号了,那就要思想转型之事!
五、教会转型转成什么样子呢
若不明白当转成什么样子,转来转去,就越转越糟糕,还不如不转。因此,这点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简单先概括性地分享一下。透过转型,使教会逐渐地完善,不完善的地方做得更完善,成为健康的教会。过去是病态,有很多的失衡,现在要慢慢朝健康型的教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神的心意是什么?比如说,教会都要面对圣诞节,假如每年圣诞节都是摆酒,花了几十万,我了解上海有几间教会,圣诞节耗资是三十多万、四十多万甚至更多的钱,就是摆酒、请客、吃饭。我们要想,难道应该这样吗?当然,我们不说别人错,而是要思想神的心意是什么?教会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一类的事?要往神的心意靠拢,恢复失落的恩典和真理。假如你觉得教会在发展过程中,某一些好东西我们失去了,就要重新把它恢复,使教会得以平衡地发展。观念先转过来,然后行动再转过来。教会转型的过程,带领的人先要转型,带领的人观念没有转过来,没有办法带下面的同工转型。假如在一间教会里,带领者先转,然后同工随着转,会众也跟着转,这样的转型就会比较成功。也会把可能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大家也能朝着一致的方向去走。总而言之,教会转型就是要走上健康型、合神心意的道路,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六、教会转型跟小组有什么关系
这次主要是讲《弥 4.2 小组理念课》,转型跟小组到底有什么关系?小组是教会转型所采取的一种模式。很多教会转型都采取小组的模式去牧养。小组是教会牧养管理的一种模式。不只是这一种模式,还有很多其它的模式。只不过,小组模式是很多的教会转型所采用的。我们再看全球绝大多数大型和超大型的教会,都采取小组的模式。所谓大型和超大型,就是有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更多人的教会。这些教会是怎么运作和牧养管理的?就是透过小组的模式。再看今天城市教会,小组的模式是城市教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农村教会和城市教会对小组的需求来看,后者的需求更大。有很多的农村教会也慢慢地感受到需要做小组,我的意思是,农村教会不是不需要做小组,而是城市教会更感受到小组这种牧养模式的重要性。
另外,小组要具体地落实在堂会里。所谓“堂会”,就是规模比一个小聚会点大。小聚会点可能就是一、二十人聚聚会,而一个堂会可能起码有一百来人,或者是更多的人,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也有一个像样的聚会场所。这样的一间教会,假如没有小组,牧养起来就比较困难。有小组,整个事工安排下来,就会比较容易。另外我们看到,小组其实在各种环境之下都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教会受逼迫的环境之下更是需要。在任何一个逼迫的时代,无论是受某个政权,或是受整个国家逼迫的情形之下,教会存在的形式都不是大规模的,而是小组(小聚会)的形式。
我们再讲小组与转型。小组对聚会的转型来说,从过去只是听和受的聚会,转型到有听、有授,也有互动和分享。互动和分享有那么必要吗?我们下面的课程会继续提到这个方面。小组使我们不只是重视与神团契,也要重视与圣徒之间的团契。就是把原本只注重与神相交团契的这种聚会形式,转型到既与神有团契,也与圣徒之间有团契,使我们的聚会成为有目标的聚会。有很多的教会把小组看得太过于简单,认为这就是一周的一次聚会。其实,小组不只是一周一次的聚会。乃是治理上的转型、教会牧养上的转型、教会架构上的转型、团契的转型。这两年之内,很多的教会邀请我去帮助他们的团契转型成为小组,小组也是培训上的转型。我现在去做培训,基本上也都采用了小组的理念,我讲一段时间,然后留给大家很多的时间去互动和讨论,大家的感受就不一样了。这是我们看到的教会转型与小组之间的重要关系。
七、教会转型当注意什么
• 不跟风、不盲从 许多教会没有明确目标与异象,也随着转型的大势跟着转,结果并不理想,有些不了了之,有些勉强应付,有些转得四不像,所以不能盲目地转型,在转型前先搞懂方向。
• 不花拳绣腿 只有表面的招数,没有实际的真功夫;只改个表面,没有真实的内涵,这样的转型华而不实,又犹如泡沫的经济建设,有一天会倒塌。
• 没转观念就行动 没有理念的改变就转型,那是错误的做法,也是无法进行的转型,先必须建立新的理念,有意识之后才能有顺畅的行动。
• 没有捷径,要付代价 教会转型不是要寻找一条捷径,速成的教会发展之路,教会的发展没有捷径只有代价。不过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 历史包袱重不宜快转 传统教会往往有很重的历史包袱,教会年日越久,传统包袱越大,这样的教会若急于转型,必然混乱,犹如大卡车急转速度快,必出车祸。
• 不生搬硬套,而是量身定做 教会转型并不是去哪里拿一套现成的东西,套在原有的教会上面,这样从身量、规模、背景、资源、人群,都会存在不适宜的实际情况,因此教会的转型需要量身定做。
• 需要模版教会、导师 教会转型虽不是生搬硬套,但需要有样板房可以参照,不然转型缺少参考。
若有资深的牧者作为顾问,定期地帮助指导,那就更有助于教会的转型。
• 推动者是教会的决策领袖 若教会的决策者没有意识到转型,会众若有强烈的意识,那势必成为造反,如果一般的同工倡导转型,也会难以上下兼顾,只有决策领袖推动教会的转型,就顺理成章。
以上是第一课的内容,概括性的讲论教会的转型,是教牧同工,教牧事工的发展,应当思考的重要话题。
学员心得
【学员一】
储牧师:看过这一课老师所分享的七个方面问题,给我很大的震撼和触动,看到教会今日瓶颈的光景心急如焚,又无从着手。什么是教会的转型?转什么?首先是观念上,然后牧养模式与管理上的转型。这里首先提到观念是基础,这个太重要了,若我们还是在原有的观念上做小组,教会管理与牧养体制上不跟上也就无法做好小组,那只是多一个聚会而已,很快会解散。一下子让我感受到牧者观念的重要性,我在神面前悔改,求神来更新我的观念,跟上祂的心意。教会的停滞、瓶颈、安于现状的形态,急需转型,刻不容缓。由我自身改变开始,对小组理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学员二】
叶弟兄:再一次明确观念与心态很重要,虽然一直在做小组,但是还是把小组看得太简单了,以为就是一周一次的少数人的聚会,一切努力的焦点都在于怎样把这个小组聚会做好?怎样维持原有人数?并且增加新成员,直到倍增小组。想尽一切办法,只为能发展小组。但是不知道小组是治理上的转型,牧养上的转型,构架上的转型,团契的转型,培训上的转型。是从传统聚会那种垂直的与神相交的聚会转变为横向的弟兄姐妹相交的聚会。以达到培灵与培训的平衡,布道与门训的平衡,事工与异象的平衡,与神相交和与人相交的平衡,从而建造一个平衡健康的教会。
【学员三】
虞弟兄:在许多时候,我们面对教会现状真的有点痛心,又无可奈何。好几年了,大多数还是老面孔,信徒在灵性上不冷不热,教会的事工比较被动,许多人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参与侍奉,认为“这些是教会主要同工的事,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只管听道,按时聚会就不错了”,认为已尽到本分啦!因此,教会中出现奇怪的现象:个别几个人忙不过来,好多人插不进去,或者就不想插进去,袖手旁观,以致教会整体事工失去平衡、停滞不前。透过小组理念的课程,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目前教会的状况需要转型实在是迫在眉睫,是当务之急。我们大家都要有观念上的改变,不管牧者、同工、信徒,自上至下,观念都要有所改变,然后逐步在模式上,形式上转变,包括治理上、牧养上、架构上、团契、培训上进行合理的转型。
*请写下你的心得
*小组讨论分享
1. 复习本课内容,并分享这一课信息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和感想?
2. 你认为你的教会需要转型吗?若需要,为什么?若不需要,又为什么?
3. 你若觉得你的教会需要转型,在哪些方面需要转型?转成什么样子?